应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 我来答
网瘾老师玫瑰婶
2017-04-07 · 玫瑰婶的百家号,啥都写。
网瘾老师玫瑰婶
采纳数:4354 获赞数:531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知乎用户“小露存纸”对此发表过看法,他的观点如下:无法偿还的东西是无价的。缺少快乐的少年时光永远无法补偿,我只希望这样的黑暗其他人无需经历。之所以选择成为老师,或者说之所以成为老师,便有这个深层原因。


这里所说的“欺负”并不仅仅是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所了解的“用傲慢的态度或不讲道理的手法恫吓或企图胁迫”,在心理学领域,欺负(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研究者一般采用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本人是校园欺负问题研究的专家)和英国Peter Smith对“欺负”的界定:欺负一般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其典型特征为:首先,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其次,欺负双方力量上不均衡性(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倚强凌弱);再次,欺负重复发生性(这一点极容易被成人忽视,我们后面再谈)。其中,力量的不平衡性是欺负行为最根本的特征。


研究者将欺负行为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和抢夺、损坏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绰号等;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 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

青少年早期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因为间接欺负客观上要求欺负者具备较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特别是认知和操纵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关系技巧。olweus对学校欺负行为开创性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校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后来包括我国(遗憾的是我国研究起步非常晚)学者在内的大多研究者都会采用olweus编制的问卷调查本国中小学校园内的欺负现状(后文所论述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借助olweus调查表得出)。虽然在研究上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都普遍显示了学校欺负行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学者张文新等人利用olwue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修订版,对我国山东省和河北省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22.2%和6.2%(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会被欺负),严重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3.4%和4.2%;在初中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2.4%和2.6%,严重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7.1%和1.5%——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儿童中存在着严重的欺负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欺负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全球范围内关于学校欺负问题的两项早期大规模研究活动,都是因学生不堪忍受其他同学的凌辱和虐待而自杀身亡所引发。1983年挪威三位儿童的自杀悲剧引发了olwues领导的全国性反欺负运动,而在英国每年都有多名青少年因受到学校欺凌而自杀,1992年,随着一位少女因受欺负而自杀,英国BBC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和严厉抨击,该事件震惊了英国上下,从而导致了Peter Smith教授领导的英国第一次大规模学校欺负问题研究。当然,自杀行为只是欺负行为导致的一系列消极后果中的极端情形,欺负行为导致的危害主要是两个层面:对受欺负者而言,研究表明,被欺负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与一般儿童和欺负者相比,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自卫时,他们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并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发现受欺负者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同时,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受欺负者在内外向性维度上得分较低,而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这说明受欺负者较内向而对外界刺激又过于敏感,因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感受比较强烈,反应也比较强烈,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儿童强,经常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困扰,这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现出孤独、自卑、学习困难(注意力分散,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的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失眠,噩梦等。2011年在山东济宁进行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出,同等失败情境下,受欺负儿童比欺负者和未卷入欺负的儿童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自身原因导致失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归因划分方式,受欺负儿童更倾向于悲观的归因风格,这种归因方式易对未来产生悲观的期望,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对成人后的生活往往产生不利影响。


而对欺负者一方,欺负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同样不容忽视,若未加干预,一些儿童会把欺负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旦形成认知和行为习惯,这些儿童更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点,欺负者的不良个性特点会妨碍其与其他儿童的正常社会交往,导致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排斥,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和低下的社交地位,一方面会对欺负者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会使欺负者集合在一起结成不良同伴团伙,进一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olweus的研究表明,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话题大放送
2021-01-05 · TA获得超过4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18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应该如何应对?听听专家的建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