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史观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9-05
展开全部
第一节 世界史观 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壹、让我们玩味这个世界 一、大家寄望著美好的「世界秩序」,这新秩序的实现则必须『回顾过去的世界史观』,配合现有世界以营造未来的世界秩序。 二、世界秩序与世界史观,两者之间经常不断互动,呈现「辩证性」的关系。 三、学习世界史可以童年真挚的心来看它;但必续借重思考,动动脑筋,才可能产生历史思维。 贰、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图:不同时代的世界地图(如中国、中古欧洲基督徒、中古末期海外探险开始以后),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世界观」,即当时人们所了解的世界史。 参、五百年来的世界史观: 一、背景:1.十五世纪末开始的海外探险,主要北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崛起,开创新的世界史,并促成世界秩序的重建。 2.多种世界史观的出现,当时的学者欲超越中古时代旧的基督教史观,并将本国历史定位在新的世界史观里。 二、英国拉里的《世界史》: 1.生平:16世纪出自仕绅家庭。曾任宫廷要职,获女王特许,赴北美企图建立永久的殖民地,但不成又撤回英国。但十六世纪末又率军进击南美洲,并引进 和 。此后在议会中表现突出,但女王死后,沦为政争的牺牲者。 2.著作: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拉里被关后的精心著作。 3.内容及史观:A.将世界史分为三个时期:a.前基督教时期。b.基督教时期。c.不列颠时代。 B.评价:拉里将个人主观的世界秩序与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并以一个世俗国家取代基督教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足以说明是世界史观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三、西方人对中国观感的转变: 1.倾慕中国: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撰写大中华帝国史,描述明朝是一个强大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此观感约维持一百年,至 世纪达高峰。 2.贬抑中国: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历经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而日新月异,使西方人更自负,而以自己历史文化为世界中心,贬抑他国历史。 四、两次世界大战的转变: 1.一次大战末期:德国学者史宾格勒出版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西方文化即将没落,满怀失望悲观。 2.二次大战:英、美、法三国以维护自由经济贸易体系、维持民主自由为号召。俄国则欲推广共产主义於世界。德国则谋求东山再起、称霸世界。各有不同的观点。 3.二次大战后:美国史观的变化 A.1941年鲁斯(Life、Time的创办人兼主编)宣称20世纪是「美国的世记」,直至冷战时期仍有许多史家相信如此。 B.越战以来的改变:越战使美国国势受挫,国内社会运动层出不穷,政治陷入低潮,人们失去往日的乐观自信。 C.八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加上九0年代苏联解体;共党政权垮台,使美国又跃居世界唯一的强国,使美国人再次恢复信心,以另一种态度观看历史,筹画它在世纪秩序的角色。 肆、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多思考、多看书) 一、历史知识除部分依照客观的事实外,难免融入主观的见解,与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缺乏绝对的客观性。 二、学习历史,不要勉强背诵记忆了事,必须有不同层次的分析、观察、评论得失;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与时代的趋势,如此才得以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历史也才会有用)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历史思维 壹、胡若望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不了解,又缺乏沟通、各持己见,容易产生误解,甚而酿成冲突与悲剧。同时这也说明认识他种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必须以尊重与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其他文化。 贰、传统史家论文化 一、文化:一般人认为文化是指精神、思想层次及其活动的表现;但1960年后则产生极大的变化,文化泛指人类活动的总体表现,涵盖精神、思想、物质等各种不同的层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富港检测技术(东莞)有限公司
2021-12-31 广告
ISTA 3E检测用于由一个产品、多个产品或包装件放置在滑片或托盘上,固定在一起或是作为一个单元运输的包装或通过FTL运输的包装件。FTL即整车运输。富港检测技术(东莞)有限公司是专注于包装测试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公司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用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富港检测技术(东莞)有限公司提供
匿名用户
2013-09-05
展开全部
全球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理念,这种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这种史观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如何理解并运用这种史观评价历史事物、进行科学有效地备考,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6�1S�6�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在我国最早阐发这一史观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由他和齐世荣教授主编的高校历史通用教材六卷本《世界史》,即是按照这种观点编写的。在长期的探讨过程中,这种观念已被多数学者接受,并成为世界史研究的主导理论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先前使用的大纲版教材就是采用了阶级斗争史观加全球史观的体系,在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观点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认识全球史观的基本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二、如何运用全球史观
新课程教科书对全球史观的阐发,不仅体现在知识点的设置和分布方式上,而且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定位和阐释上也有明确的表述。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也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与高中有密切联系的初中新课标在阐释世界近代化等问题时,更是直接运用了这一观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此类充分体现全球史观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备考复习中,要指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评价分析历史问题和认识历史现象。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的同时,也应学会运用全球史观科学备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评价及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高考考核目标的基本要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