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繁星》预习资料

 我来答
老战友是我
2013-09-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万
展开全部

《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繁星》是巴金1927年从上海赴法国留学途中在邮轮上写下的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篇。1927年1月,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最严峻的时刻。革命军队正在向南京和上海进发,此时,巴金启程赴法留学。这个对革命充满热切的向往、渴望为人民牺牲的青年,没有料到会是在这样的时刻离开祖国。巴金认识到这一点,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他才做出了走的决定。,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与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他给大哥的信中描写了旅途见闻,五年后他把这些信件集成一本小册子题为《海行杂记》出版了。它以清新的笔调、饱含感情的描绘着多彩的山光水色,异乡的风土人情,初步接触到帝国主义统治下殖民地人民悲苦的生活;描写了在西贡、新加坡所接触到的、被称为“海外孤儿”的华侨,对来自祖国的同胞那种至亲好友般的亲热;同时也诉说了他那些朴素的生活信念。这本处女作,初步显露出巴金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

赏析句子

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做“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总结特点: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由眼前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注意联想与想象的区别——联想是由此及彼的跨越,想象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作家简介

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补充文章: 

    和朋友梁一起从木下走到了逗子车站。不过八点多钟,但在我却仿佛是深夜了。宽广的马路在黑暗中伸出去,似乎通到了无尽处。前面是高大的黑影,是树林,是山,也许还是疲倦的眼睛里的幻影。天覆盖下来,好像就把我们两个包在星星的网里面。

  “好一天的星啊!”我不觉感动地这样说。我好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繁星了,而且夜又是这么柔和,这么静寂。我们走了这许久,却只遇见两个行人,连一辆汽车也不曾看见。这时候正在起劲地谈着悲多汶、谈着尼采、谈着悲剧与音乐、谈着梦与醉的梁也停止了他那滔滔不绝的谈话,仰着头去看天空了。我们默默地望着繁星,一面轻轻地下着脚步,仿佛两个人都屏了呼吸在倾听星星的私语。

  “这时候仿佛就在中国。”我不觉自语似的说了。

  “中国哪里会有这样安静的地方?”梁用了异样的语调回答我的话,仿佛我的话引起了他的创痛似的。我知道在中国他留下的痛苦的记忆太多了。对于他也许那远迢迢的地中海畔的法兰西,或者这太平洋上的花之岛国都会有更多的自由空气罢。

  我和他在许多观点上都站在反对的地位,见面时也常常抬杠。但是我们依旧是朋友,遇在一起时依旧要谈话。这一次在他的话里我看出了另一种意思,也许和他心里所要表示的完全不同。可是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了。

  到今天还大谈恋爱自由似乎有点陈旧了。但是现在还有为情而死的青年,也有人为了爱情不圆满而懊恼终生。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还充满了绝情卫道的圣人。梁似乎要冲破这个藩篱,可是结果他被放逐似的逃到这个岛国来了。他也许有一些错误,我可不明白,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而且他那种恋爱观在我看来就陈旧得可笑,虽然也有人以为这还是很新的。但是他有勇气的事情却是不能否认的。不过这勇气可惜被误用了。

  恋爱这种事在今天很可以暂时束之高阁了。即使它和吃饭是一样的重要。但是如今饿死也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我说这种话并不是替卫道的圣人们张目,我以为跟卫道比起来,倒还是讲恋爱好些。但是在中国难道就只有这两条路吗?

  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合理,不让人来触动它们,这就是卫道;不承认这个的人算是抗道。那么这条路还是很宽广的罢。说宽广也许不是。抗道的路也许是崎岖难行的。但既有路,就会有人走,而且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走了。

  梁为了要呼吸比较自由的空气,到这个樱花的岛国来了。在他的观点上说,他的确得到了那样的东西,在松林中的安静生活里他们夫妇在幸福中沉醉了。我在他那所精致的小屋里亲眼看见了这一切。我若还说他过的是放逐的生活,他一定不承认。他也许有理。

  但是我呢?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我所要求的自由这里不是也没有吗?离开了崎岖的道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来求暂时的安静,在一些无用的书本里消磨光阴:我这样的生活不就是放逐的生活吗?

  普照大地的繁星看见了这一切,明白了这一切。它们是永远不会坠落的。

  望着这样的繁星我不觉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叹息。1935年1月在日本横滨

唯爱包子付
2013-09-13 · TA获得超过4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2万
展开全部
1、主题全解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2、结构全解

全文按时间顺序以情感为线索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我”最能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2):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3—4):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3、写法全解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课文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可指导学生分别找出这两类描写对象,体会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由此体悟作者种种奇妙的感受的真切和精妙。例如第3段,共10句,前三句主要写海上每晚观看繁星的夜景,为后面写作者的感受张本。从第4句开始,主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星空越来越低,星星越来越近,它们正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我回到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从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远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上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4、难点全解

(1)探究作者看繁星、谈感受的观察和认识的过程。

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渐细微深切。如对夜晚的观感、对星天的认知,详见下表。

时间
地点
对夜晚的观感
对星天的认知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繁星

三年前
南京
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星群密布的蓝天;认得一些星星

如今
每晚
海上
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许多认识的星

有一夜
海上

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2)关于“沉睡着”和“觉得”是否有矛盾。

课文第3段未必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前一句写“沉睡着”,后一句又写“我”“觉得……”这样写看起来有矛盾,其实并不冲突。前一句写“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3)关于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

课文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还在跑”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说因为前文提到“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觉得“那个巨人”在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686f9c5f51
推荐于2016-05-27 · TA获得超过46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5万
展开全部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巴金的《繁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对繁星作了精细的观察,抓住了繁星的特点,再融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在精美的文字中书法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片断: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赏析:
  本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前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宁静环境:一个静寂的夜,一片菜园,一片星群密布的蓝天。后来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感受。此时的感受和和上文小时侯的感受是有些不同的。此时的“我”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能在“微小”的星光中产生“光明无处不在”的感受。同时,这些星星“我”也认识不少,见到它们,就好象老朋友在和“我”促膝谈心。这是多么独特的感受啊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