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通常五线谱上标有指法,即音符下的数字,例如,3就表示用3指弹奏该音符。
1对应DO、2对应RE、3对应MI、4对应FA、5对应SO、6对应LA、7对应DO。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属于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
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
五线谱主要服务于键盘乐器,熟识五线谱是键盘手进行出色演奏的基础。
扩展资料
谱表
1、G谱表、F谱表、C谱表,称单谱表。
2、在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左端用垂直线与花括线连结起来,叫做大谱表:
3、在数个单谱表左端用垂直线与直括线或花括线将其连结一起,叫做连谱表。
4、连谱表分为合唱式、合奏式、独唱或独奏加伴奏式。
5、连谱号中的由括号(分为直括号和花括号两种)和起线(连接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线谱
2013-09-06
展开全部
五线谱,顾名思义五线四格.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
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呐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呐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号(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号较常用,临时记号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乐器的情况: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号、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号,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号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号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号。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呐,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他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心中识谱的方式: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
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有的人听到C调 6 #4 3 2 就会觉得明明是 5 3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
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呐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呐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号(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号较常用,临时记号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乐器的情况: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号、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号,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号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号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号。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呐,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他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心中识谱的方式: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
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有的人听到C调 6 #4 3 2 就会觉得明明是 5 3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06
展开全部
5线谱有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
在高音谱表中:
下加一线以上的线上的音分别是1357
间上的音是246,下一个八度则相反。
相邻的线或间,前后音的关系是3度,比如一线是3,二线就是5
相隔的线与线或间与间的关系是5度,比如第一间是4,第三间就是高音1
低音谱表中,第二间是1,其他规律同上。
在高音谱表中:
下加一线以上的线上的音分别是1357
间上的音是246,下一个八度则相反。
相邻的线或间,前后音的关系是3度,比如一线是3,二线就是5
相隔的线与线或间与间的关系是5度,比如第一间是4,第三间就是高音1
低音谱表中,第二间是1,其他规律同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06
展开全部
左手,从小指起按顺序依次为54321,右手.从大拇指起按指序依次为1234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