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

 我来答
runningmanz2
推荐于2019-10-30 · TA获得超过16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3578
展开全部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经济体系”的性质,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十分突出,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仍不协调,工业结构层次偏低,重点产业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智力投入不足,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程度不高,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正是从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致力于不断增强我市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始终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和优势,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思路。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协调。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必须要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依次兴起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必然规律。当代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是由需求与效率两个因素结合所造成的,即对一产、二产产品的需求呈不断减小趋势,而一、二、三产的效率呈依次升高态势,两者的结合导致了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背离这一规律,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门类之间不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极易导致各类要素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变得脆弱,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先进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在5%以下,第二产业在40%左右,第三产业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60%。而2002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6:50.4:40,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后应在提升一产内部结构的同时调减一产比重,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增加三产的比重,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调减一产比重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规模,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我市目前人均GDP为2565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起飞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重点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扭转结构过“轻”过“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并通过中介产业的发育,在更广泛的领域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骨干突出。一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拥有若干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效益佳的骨干行业和企业,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产业的成长有赖骨干的支撑,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以大规模的产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能级,大规模的利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档次的主导力量。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绝大多数国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集群组成的,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集群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市目前的“十大”企业集团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40%,实现利税占50%左右;“九五”期间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如果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来审视,我市的骨干企业规模偏小、骨干行业“点高面低”,尚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只有三家;整体效益不佳,百元产值利润率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3位,缺乏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对少数优势企业的依赖较大。有鉴于此,今后应在继续扶持“十大”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世界500强进军的同时,迅速提升“十强”企业,并积极培育后备企业,形成梯度发展的良性格局,努力增强大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搞好环境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集聚大批优势企业,着力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骨干行业,使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持久、多元的支撑力量。

三、特色明显。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重点产业和产品必须具有鲜活的个性和特点,才能培育差异性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各地在经济结构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战略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造成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教训相当深刻。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立足自己城市的实际,用自身鲜活的个性和特色来标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产业的成长性和市场需求的前景确定战略主导产业。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作为发展中国家及其城市,发展特色产业和强势产业,是实现后发优势、抢占世界经济战略制高点的最佳路径选择。我市确定的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既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也是骨干产业。今后要坚持“以港兴市”战略,着力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把青岛建成世界著名海滨度假城市;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把青岛建成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产业城。抓好大项目是建设四大工业基地的关键,要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尽快形成各具特色、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生产基地,力争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四、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国际市场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范围营销,不断提高经济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紧密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它表现为生产、分配、消费、市场、投资与贸易、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扩大交易利益的主要力量。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制造业转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有利于我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前来投资,有利于改变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消费,有利于我们的产品和企业直接走进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对于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市一直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2002年外贸依存度已达92.2%(在地原则),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20亿美元,吸引了5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青生产经营。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缺乏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尚未形成在国际具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中心。今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引进更多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中心,在世界产业链条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要构筑起牢固的城市经济安全体系,防范和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五、资源消耗递减。21世纪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老路,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在最终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应不断下降,知识、智力在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传统的依靠资源、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必然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下降,最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都主动遵循“非对称性零增长”理论,尽快有序地通过实现三大“零增长”,达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 (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必须按照“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长”的要求,逐步递减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尽快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减少有形的物质投入,增加无形的知识、智力投入。当前知识、智力已经成为比原材料、资本、体力型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例如美国微软公司,每年只需推出几种软件产品,装入造价低廉的光盘、磁盘中,一张就可卖到数百、数千元,其产品成本绝大部分是由知识型劳动力成本、核心技术研发成本构成的,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青岛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今后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抵消和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通过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值人力资本,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六、环境发展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为代价,必须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类自身的难题,并呈加剧的态势,这也是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不可交换、买卖,对环境的破坏难以逆转,环境的再生代价巨大。如果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最后势必会使一个地方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条件,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也会停滞甚至倒退。更何况,在当今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日益森严,如果我们不能实现环境发展同步,就无法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同样会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生态质量,防止长期性的生态退化,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短期性的环境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按照“环境发展同步”的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资本与环境资本并重,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诱导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群的建设,从开发和建设的源头控制破坏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反映环境价值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和环保投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

七、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在经济体系中,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要形成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个成熟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大企业的作用是“1+3”,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主要税收来源,另一方面成为集聚优势产业、集聚高新技术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中小企业的作用是“1+1”,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定位不同,但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目前我市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大量的中小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弱,效益不佳。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8%,从业人员占58%,但利税总额仅占29.5%,亏损额却占到56.2%,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合理有序的分工协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低,势必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在积极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在一些特殊产品、特定领域的独有竞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优势企业集团在技术、人员培训上对中小企业予以指导、扶持,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培育产业链条,形成良性互动、共存共荣的局面。

批判传统
2019-04-03 · TA获得超过21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9万
展开全部
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说明经济发展的现状普遍不可持续发展!比如资源回收和利用率均值还不足百分之三十!如果这种情况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可以计算出资源枯竭的时间!现在这些奢侈浪费,肆意挥霍,恬不知耻的混蛋们就是人类的子孙后代的罪人!包括国家政府对严重而疯狂的过度生产和消费不加限制!听之任之甚至还鼓励,一而再的放开!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人为的极低水平!灵对于普遍不懂经济学而允许富起来的人们不过是相互刺激物欲消费赚钱外再满足自己被刺激的物欲!其结果是!印刷纸币消耗资源!纸币用于消费还是消耗资源!消耗的资源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所以目前及今后很长时期都是以加快资源消耗的极低循环率的资源消耗式经济增长!这些愚蠢的“现代人”和政府恐怕只有到了资源枯殆尽时才会看到垃圾里的资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