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朱由检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末代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末代帝王,不过他与别的亡国之君不同,此君并不是荒淫无道之徒,相反,他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生活节俭的好皇帝,颇有盛世圣主之风。事实上,明朝早在朱由检即位之前的万历朝后期,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他即为时,明朝早已风雨飘摇,机会已很渺茫,但是朱由检没有学习前任,登基开始,就体现了他的不同。朱由检在信王府时候就依然看到阉党的危害,即为之初就清楚阉党。天启7年(1627年)十月,朱由检抓准时机果断出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260余人一网打尽,年仅17岁的年纪,干脆利落的整治手段,表现的超乎机智,使得群臣和百姓仿佛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后来又宠信王承恩,这都是后话)
朱由检在清楚阉党的同时,整顿吏治朝纲,他平反冤狱,启用天启朝被罢黜的东林党人,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赐上方宝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他的勤政和反省在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在位17年,不断反省,动辄下{罪己诏}来安抚民心,前后4次下罪己诏所用的都是极其自责的言辞,直到最后写给李自成的血书。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和节俭主义并存的皇帝,他的生活上简谱到近乎平民百姓,他经常派人去民间采集物品,然后仔细询问价格,与此同时他还俭膳撤乐,。可叹这种节俭是一种守财奴的节俭,同时也要求官员这样,这本来是一个明君必备的好品德,但是,理想主义的误区往往就在于无视现实的可能性而急于达到目标,急于求得完美,众所周知。,明朝的官员薪水很低,是历朝罕见的,官员么如果不集体贪污受贿,估计很难生存下去。朱由检还有疑心病很严重,特别是到了统治的后期,不信任和怀疑所有大臣,他一直处于在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对自己的怀疑,自责两种情绪中,两种情绪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现在一会儿对朝臣痛下毒手,一会儿又态度相当和谦温和。在这17年当中,曾经一个职位换过几十人。接二连三的换人。在对前线的将士也是如此,几乎没有几个得到善终,尤其是一代名将袁崇焕的冤死,等于朱由检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到后来,为了支撑对内镇压各地农民叛乱,对外支撑对金的战争,朱由检在不想动用自己丰厚的金钱下,不得不大幅度增加税收,国库中没有钱,皇帝有钱去不想出,他这种釜底抽薪的自断生路的生存方法引起更大的民变。直至李自成大军隆隆的攻城炮声中,朱由检只有自带遗书,在煤山上自杀,时年34岁。
天启七年十一月,刚刚即位的崇祯帝,便以风雷之势,抓住时机,一举剪除了大宦官魏忠贤的羽翼,将权势滔天的魏忠贤一下子逼入绝境,而后又以一纸诏书,贬他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刚处置完毕,他又继续开始,着手修理魏忠贤余下的部分党羽,查处阉党人员共计二百六十余人,或杀,或贬,至此彻底的剿灭了阉党的人马。魏忠贤被处理了之后,朝廷的歪风邪气也就算是彻底的被他扑灭了,崇祯开始为前朝大臣平反冤案,并且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崇祯继位之后,铲除阉党,启用贤臣,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在他在位的这十七年间,就曾经因自己的些许过错,而连下六道罪己诏,使得已经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隐隐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偏偏是这位“圣主”,彻底的断送了大明江山。或许真的是天灭大明,在崇祯登基的这几年间,大明帝国大旱不断,瘟疫更是频频爆发,搞得人心惶惶,百姓更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对于天灾,这是人力所无法挽回的,然而除却天灾之外还有人祸,天灾致使人心思变,人心一旦不稳天下局势便会动荡,一时间大明帝国内流寇四起,然而我们的这位崇祯皇帝,在什么地方都好,就是有一点特别不好,那就是这位老大疑心病太重,在围剿流寇的这些年之中,他频繁更换将领,也正是因为他这个用人存疑的毛病,致使当时还是流寇的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往后更是在河南等地聚众发展。然而除了流寇乱民之外,北方的满人又不断的在边关骚扰入侵,好好一个大明朝廷一时间是烽烟四起,内忧外患不断。
两地战火吃紧,原本就不富裕的国库,一下子被战火给消耗空了。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致使军队缺饷,时常导致军队哗变,在局势如此严重之时,还中了后金的反间计,错杀大将军袁崇焕。袁崇焕死后,皇太极的兵马也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侵扰越加的频繁起来。朱由检见打不过满人,本想和满人议和,奈何这他这个皇帝的人缘似乎不怎么好,刚和大臣们一商量,本希望大臣们能明白他的意思附和一下,这样也就能在保存他皇帝颜面的同时,又能够达到目的,可是谁能想到,这些个老臣鉴于南宋的教训,都以与满人和谈为耻,没有一个愿意给崇祯台阶下的。而原本一心和谈的崇祯皇帝,也因此陷入了对是战是和的艰难抉择之中。然而就是这种左右摇摆不定的心性,最终使得大明帝国在战和的两难抉择之中,开始走向了灭亡。
崇祯十五年,松山、锦州失守,崇祯的心中又在一次燃起了议和的想法,然而这个想法,却又在兵部尚书陈新甲泄露议和之事被处死之后,彻底的破灭了。眼见议的机会是没有了,崇祯的心腹大臣就劝崇祯迁都南京,毕竟那个时候,大明虽然看似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但是崇祯手上还有大半江山,而且南京本就是大明帝国的老巢,迁都去那边很简单便捷,然而就是这个建议,崇祯皇帝又在陈演和光时亨的反对下,再度陷入了对于迁都和不迁都的两难抉择之中。
崇祯十六年,闯王李自成率义军围攻京城,崇祯皇帝于深宫之中料理完身后事之后,于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皇帝见此情形更是心如死灰,最后凄凉的,在景山的一刻歪脖子树上面自缢而亡,时年三十三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死前,朱由检在自己的袍服上写下遗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本可成就中兴伟业的一代明君,却因为自己拿犹豫不决的性格,以及自己那多疑的人性缺点,就这样告别了他的帝国。
对于崇祯,就连他的敌人李自成,那也是对这位皇帝敬重有加的,如此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若不是多疑,若是可以果断一些,又何至于丢了江山社稷。奈何,人性如此,罪在几身,不在天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