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该如何把自己的汽车文化做好?
很多人都说在国内汽车没有文化,我们所看到的汽车文化都是国外的,国人对汽车的理解只是代步工具。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去做汽车文化呢?从哪些方面入手?
中国的汽车文化应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如果深入研究有很多可供使用的元素。
《周易》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讲究“器以载道”,这里所说的“道”,即是指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思想与精神层面。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汽车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首先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具体的设计。
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处世哲学,提倡为人处事中正、平和、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追求与身边的人与物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受“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相对而言,大多数中国人更喜欢外形圆滑适中不惊艳,夸张与内敛相统一,比例前后左右匀称均衡,色彩沉着素雅不炫目的产品,造型夸张,个性强烈的汽车通常不受市场的欢迎。例如,在车型上,中国人对三厢的轿车相对比较推崇,认为三厢车前后对称,有头有尾,稳重大气,开出去比较有面子,这也符合中国人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2]另外,中国人还比较注重家庭,与家庭成员一起多人出行或希望获得更大的乘车与承载空间也是购买三厢车时考虑得较多的因素。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等多种手法来表达对幸福美好的追求,对人与物的起名就是吉祥文化的重要体现,汽车的命名当然也不例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外汽车厂商在新车投放国内市场时都希望为新车取一个好听且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同时还力求车名中蕴含中国文化元素,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其中的深层内涵。“吉利”“富康”“宝来”“凯越”“途安”“骏捷”“景程”“尊驰”等许多蕴含着吉祥安康的字眼用于车名不胜枚举。BMW汽车在国内的名字早期被翻译为“巴依尔”,而不是叫“宝马”。20世纪90年代初,改名为“宝马”之后,既与宝马汽车豪华气派的风格契合,又与中国传统的称谓相一致。同时,发音与BMW也相差不大,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宋代辛弃疾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音译和意译的结合堪称是绝配,由此也可看出汽车的中文命名大有乾坤,吉祥文化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起家的国家来说这也没啥丢人的。文化这个东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着急没用,上火也没用。道家的思想放在这里比较合适:顺其自然。
汽车文化这东西不是谁规定设计出来的,
也不是国家出个政策就能引导出来的。放眼世界,所谓汽车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是经过了几十上百年的沉淀,汽车发展的历史和工业发展史以及社会进步关系紧密。想当年,外国送给慈禧一辆汽车的时候被当做了怪物,人家老太太更愿意做奴才抬的娇子,这一下子就将中国汽车文化的启蒙和发展推迟了一个世纪。
汽车文化也不是能进口的。很多国家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汽车文化,其实是和这个国家的地理、政策等因素相关的。美国为啥能够产生皮卡文化?美国人不缺汽油,而且他们注重实用性,这玩意要是在中国,当然,已经在中国了,皮卡还是被当做拉货的小型拖拉机,如果你花个几十万买一个猛禽,肯定被很多人骂傻-逼。
汽车文化需要太多条件,而现在我们都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汽车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理性的购车方式,成熟的汽车市场,独立的汽车设计工业,先进的汽车科研成果等等,这些东西是汽车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说白了就是汽车文化首先得要有你民族自己的能拿得出手并且人民群众认可的汽车,老百姓都开着外国人的车,你觉得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吗?喝着洋酒怎么耍中国酒疯呢?
中国现在没有汽车文化,过几年也不会有,没有办法,在时间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汽车文化是需要沉淀的,任何不认真对待汽车,不认真生产汽车的民族和国家谈论汽车文化都是可笑的。
加上除了如顶级奢侈艺术品发展的超跑(像布加迪、法拉利、兰博基尼等)、顶级豪华行政座驾(像劳斯莱斯、宾利等)是产业市场,也就是说车厂引领车主消费及主导行业技术发展潮流外,大部分普通品牌汽车从来都是车主市场,而不是产业市场,车主需要什么车厂就生产什么,也就是大家说的市场冲量车。所以,除了谈奢侈品汽车外,谈汽车文化更多是谈车主文化,国内外如是。
简而言之就是什么类型的人用某款车多,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了这款车给大部分人的印象。国内最早期合作的外来品牌之一有90年代的BMW,大众桑塔纳,日本大发等,后期慢慢演变成大部分世界冲量车厂都入华与各地政府合资生产汽车,慢慢演变出各种品牌形象。如BMW赶上了国内改革开放大潮,与第一批先富起来但财富与知识文化不相符的人共舞,便给予了人“宝马是暴发户(指有财富但没文化的群体)的最爱”的错觉,其实宝马在国际上能被列为”Luxury(真正意思是奢侈品,国内译成豪车)”级别品牌,主要还是时尚与性能撑起的品牌值,而不是如劳斯莱斯的豪华而闻名天下。
又如大众桑塔纳,最早期是大众给国内出租车行业提供的技术支持车型,也是第一批到上海合资的外来车厂,但因为大比例出现在出租车行业,所以给人印象是出租车。还有奔驰与北汽的合作,合资车型主打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和高管,也造成了“大奔就是土豪(指有财富但缺乏时尚感的人)最爱的误解”。
其实奔驰和宝马之间在世界范围奢侈品汽车领域的同级竞争都不知道持续了多少个年头了,但真不是靠“暴发户”和“土豪”撑起的。严格来说,上面这些对各品牌车主的定义与误解,除了形成了国内的初阶汽车文化外,更多原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慢慢地,不管是人还是机构,会从大比例的财富与知识不平衡,发展成平衡的阶段。这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的评选标准,而不仅仅是比财富。总有一天,“暴发户”与“土豪”不再是国内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新贵(指有财富有知识有品味的人)”和“精英(指有文化有时尚追求有行业成绩的人)”,那再来谈汽车文化比较好,否则有点钱买车的人都被指指点点,还谈什么汽车用途?谈什么高端消费?谈什么时尚潮流?要知道这三者才是汽车文化的有力支撑点。
最好,国内汽车业的模式也是影响汽车文化发展的核心原因。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汽车厂商90%以上是各地政府企业。汽车消费也等于政治消费,过度活跃及尖锐的话题不适合目前的汽车文化,过度激烈及个性的用车文化也不适合目前汽车文化,更多的时候讨论和评价某品牌汽车演变出讨论和评价某地政府的敏感性,谁会轻易评价?大家都不敢说不敢评了,就发展成车厂自建水军军团,一半唱红脸,一半唱黑脸,表演给消费者看了。这更多是表演文化,而非汽车文化了。慢慢地,汽车产业需要大量的演艺人才加入,过度成为新一个娱乐圈和影视圈,这或许将是新一轮的国内汽车文化吧。大家都不敢说了,找人演便是,好人坏人全是一个老板请回来演的,剧情走向完全可控,绝对安全线内。
所以,国内汽车文化与国内经济环境、人均收入水平、车厂的背景、各地的保护政策是密切相关的,绕开这些单纯讨论用车、玩车文化,是不现实也不成熟的,至少不适合目前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