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呢?
其实本来事情就很简单,但大部分人却想的十分复杂。为啥大部分人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呢?主要还是不希望陌生人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即使看到了也不会怎样,顶多就是点个赞。但是陌生人看到了,尤其是那些骗子,他们可以通过你的朋友圈所有动态就可以把你的人分析透彻,然后一步一步的给你设局,让你落入他们的圈套。
现在的骗子都可以搜集信息琢磨目标的具体特征了,你还敢把你的生活习惯记录在网上吗?当你的隐私在网上一览无余的时候,那么你们你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哪天你成功了,你过去的事情哪怕是鸡毛蒜皮的破事都会被人深扒出来,然后各种造谣和炒作,到时候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四大古国为什么唯独中国还在?因为神秘。保持你的神秘,你才不会被终结,因为神秘,别人才会对你感兴趣。所以很多人在朋友圈都是虚伪的活着,真实的他们也许并非如此。
我觉得微信之所以越来越受大众所接受所以爱,肯定是有原因的。在个人隐私和大众心理的接受设定都比很多社交软件都更加人性化和自由化。例如我所了解的,朋友圈评论和点赞的一个,就是你对一个好友的评论点赞,只有是发布者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
然后就是这个仅三天可见,点开一个好友的朋友圈,就显示仅三天可见,这就最起码的给对方看到,我是没有被拉黑或者不给我看朋友圈的。至于为什么会是三天,而不是五天一个礼拜,这很可能就和微信团队根据微信用户的体验调查有关了。可能大部分人,在一个周期会有3-5天会发朋友圈,晒照发言的行为。所以,限定在了3天。
随着人们对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于朋友圈在内的社交工具自然会谨慎使用,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自然也是为了避免之前的动态被心怀叵测的人所利用,当然这跟朋友圈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也息息相关,如果是知根知底的朋友或许不会如此谨慎,但现实情况是朋友之间的关系网几乎呈现出盘根错节的状态,如果不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很有可能会造成隐私泄露。
据不完全统计,设置仅三天可见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跟心智尚未成熟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情绪容易波动,对待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观点容易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仅三天可见的设置作为防火墙,以往的观点或者言论就会遭到起底从而被人恶意揣摩,这对当事人来说往往是难以接受的,而在设置以后就没有必要担心这些无法预知的事态。
此外,社交工具的普及率如今已经全面提升,日常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个人资产或者生活习惯方面的信息,如果持续公开或许会被朋友圈中个别不怀好意的人用来谋取不当利益,这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难以估量,安全起见设置为仅三天可见也就无可厚非,相信持有同样观点的朋友圈用户并不在少数,说明大家对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防护心理还是比较强的。
通过个人动态的保护,避免了被恶意利用的现象发生,关键是以往在朋友圈所发表的言论和动态,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会看到,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毕竟当今社会的网络生态还是存在诸多的可怕之处,做好自我防范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一股传统文化复古风。
产品的逻辑来看,朋友圈作为一个增强社交纽带的应用,本质还是多一种维度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现在,随着人们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工作、生活及多种复杂人际关系给人们也或多或少的带来了社交压力,微信这样做,是在保护用户发朋友圈的欲望,可以更好的促进这种人际关系的表达。用户有新奇的内容就发,也不会太担心被人“挖坟”,自己也可以通过相册来进入历史的朋友圈,像擦拭老照片一样的回顾这些内容。
从用户的逻辑来看,确实有人在社交过程中产生了压力,甚至是恐惧。尤其是对新加的好友或者不熟悉的好友,全面、单方向的暴露确实不符合一个良性的社交环境,隐私、骚扰、不友好的沟通都是可能产生的问题。当用户确实需要的时候,可以去设置里面打开这个开关。即便这种开关设置往往很少有人去理会,不过任然有2亿人选择了打开。当然有些人会不理解,会抱怨,为什么我看你的朋友圈只有三天可见?因为社交是相互,我不希望别人看到,你又何尝考虑过我呢?
至于为什么是三天,说实话我觉得大概率是拍脑袋的,因为三天是我们生活中感觉起来最频繁最不痛不痒的一个数。如果用数据反应的话,可以通过以下数据估算:朋友圈互动生命周期(从发布到没人浏览点赞评论的时间间隔,数据分布出来取绝大部分的时间),朋友圈发布时间间隔(平均两条朋友圈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当然具体怎么处理数据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