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有哪些名戏剧
4个回答
2013-09-07
展开全部
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 丝弦、保定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隆尧秧歌、唐剧、深泽坠子戏、安国老调、保定上四调、保定皮影、保定贤寓调、保定碰板调、十不闲莲花落、固义傩戏、海兴南锣、北方昆曲、定州秧歌戏、蔚州梆子、高腔、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戏、张家口赛戏、临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莲花落子、河间南辛庄木偶戏、新颖调、涿州横歧调、张家口东路二人台、保定诗赋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坠子戏、邢台淮调、邢台西调、肃宁武术戏、怀安软秧歌、肥乡罗戏山西省晋剧 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河曲二人台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 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二人转 皮影戏《大明宫词》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 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陕南汉调桄桄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 莱芜梆子东路梆子 柳子戏 大弦子戏 罗子戏 吕剧茂腔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四平调灯腔 东路肘鼓子 坠剧 渔鼓戏 八仙戏 蓝关戏江苏省昆曲 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苏州评弹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宿州坠子戏 含弓戏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嗨字戏 洪山戏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 绍剧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醒感戏 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湖剧姚剧 睦剧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
布袋戏广东省粤剧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壮剧 苗戏 侗戏海南省琼剧 临剧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辰河戏 湘昆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 南剧湖北越调 山二黄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南阳梆子 大平调怀梆 大弦戏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五调腔 宛梆 二夹弦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变脸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白剧 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贵州戏剧种类中首推黔东铜仁的傩戏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 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陕南汉调桄桄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 莱芜梆子东路梆子 柳子戏 大弦子戏 罗子戏 吕剧茂腔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四平调灯腔 东路肘鼓子 坠剧 渔鼓戏 八仙戏 蓝关戏江苏省昆曲 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苏州评弹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宿州坠子戏 含弓戏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嗨字戏 洪山戏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 绍剧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醒感戏 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湖剧姚剧 睦剧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
布袋戏广东省粤剧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壮剧 苗戏 侗戏海南省琼剧 临剧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辰河戏 湘昆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 南剧湖北越调 山二黄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南阳梆子 大平调怀梆 大弦戏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五调腔 宛梆 二夹弦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变脸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白剧 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贵州戏剧种类中首推黔东铜仁的傩戏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推荐于2018-05-04
展开全部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 群英会 十老安刘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 群英会 十老安刘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 群英会 十老安刘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 群英会 十老安刘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07
展开全部
很多啊。豫剧里有《朝阳沟》、《花木兰》、《对花枪》、《穆桂英挂帅》等;曲剧里有《卷席筒》、《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等;越调里有《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越剧《红楼梦》;京剧《智取威虎山》、《锁麟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