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长沙城区现在仍然使用的(包括白沙井)14口古井都分别在哪?

长沙城区仍在使用的水井仅剩14口,它们分别是白沙井、清风泉、文泉、甘露井、高升井、菜场坪古井、风华巷6号古井、南沙井、藩后街古井、南倒脱靴2号古井、遐龄古井、第一师范妙高... 长沙城区仍在使用的水井仅剩14口,它们分别是白沙井、清风泉、文泉、甘露井、高升井、菜场坪古井、风华巷6号古井、南沙井、藩后街古井、南倒脱靴2号古井、遐龄古井、第一师范妙高峰井、长怀井、白果园31号。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9-06
展开全部
古代城镇离不开水,寺院、庙宇也离不开水。寺庙选址必在泉水丰富的地方。在寺庙建筑群中不仅常有名泉名井,而且凿有大面积蓄水池塘,如观音池、莲花池、碧水池、净碧池、放生池等等。长沙素有水乡之称,一些大寺院的布局便是典型的“水院寺”。如原开福寺,一进寺院山门,全院便是水,碧浪湖碧波荡漾,莲花池微波粼粼,而湖水之间又点缀着龙泉井、鸳鸯井等众多名井。

龙泉井
龙泉井在古开福寺大雄宝殿后的天井中,为古开福寺十六景之一,与鸳鸯井属同一泉脉。寺内碧浪湖、白莲池、放生池等均由龙泉水所汇集。今人李诚作《龙泉井》诗云:
井度灵泉锁月光,冰清玉洁暗流长。
百川汇聚风云起,鲤跃龙腾入海洋。
杨斌文《开福寺白莲池》联云:
莲谢池闲,赏景随时,漫步丛林寻福地。
花飞寺静,飘香何处,追踪胜境启慈心。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湘江东岸的凤嘴,即今开福区开福寺路,是我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
开福寺,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沙门保宁在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的支持下创建。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
宋仁宗赵祯嘉祜年间,沙门紫珂对全部寺宇修缮一次。北宋末年,寺内及其附近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16景。寺庙依紫微山而立,伴有碧浪湖,古樟掩映,碧水萦绕,风景幽美宜人。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栻浏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称“自为此邦登临胜境”。明代文人李冕,写有《开福寺》诗: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
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千余年来,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今开福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可惜紫微山已填人碧浪湖,虽地域不如昔日广阔,但仍是殿宇宏丽,气势非凡。整个寺院以3米高的红墙环绕,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及两厢的堂舍等。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宽8.5米。上作三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定顶,鳌鱼鸱吻。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泽斑斓。山门联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布政使韩葑所书。联云:
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问,花岗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中置陶宝项,两端为鳌鱼鸱吻,檐角高翘。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
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龙井、玉泉
岳麓山古麓山寺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日“龙井”、“玉泉”。井内各有一尊龙头,以花岗石雕琢而成,水自龙口中流出,形成井池,泉水异常清洌。麓山多泉涧,早有记载,盛弘之《荆州记》云:“长沙之西岸有麓山,其中有精舍,左右林岭环回泉涧。”“精舍”,即古麓山寺和道林寺也。
古麓山寺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268),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刘禹锡亦曾吟咏:“高殿呀然压苍破.俯瞰长沙疑欲吞。”唐代诗人曹松《题岳麓寺》诗云: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过夕阳沉。此地良宵月,长怀隔楚砧。
唐开元十八年(730),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长沙马续常所撰《古麓山寺》联概括了古麓山寺的地灵人杰,联云: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1986年以来,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大殿为仿唐建筑风格,垂檐歇山顶,施黄琉璃瓦,面阔7间,殿内重塑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及阿弥陀佛等佛像。山门作牌楼式,精雕细镂,盘龙雕凤,极尽华丽。上书“古麓山寺”,两旁对联为清末王阊运所撰,笔势苍劲,联云: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面祀弥勒佛,背面为韦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18尊,中栋为新建大雄宝殿,由42根石柱支撑,殿中塑全身佛像3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一如旧制。由中殿拾级而上,达后殿藏经阁。藏经阁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遗迹,今新塑观音菩萨像高约4米。石拱门集李邕句联云:
万亿香水海;百千日月光。

玉泉山
玉泉山水在长沙市玉泉街观音寺内,原有玉泉池,广丈许,泉出石罅间,池内如明珠万斗,涌起不绝。水色清碧,细石流沙,绿藻翠荇,一一可辨。惜寺与井早废。观音寺又名玉泉山、接龙庵。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接龙庵在长沙府署前,即玉泉山观音寺,国初建,康熙四十九年(1710)太守薛琳声修。”乾隆十二年(1747)长沙府知府吕肃高重修观音寺,重建莲台,门联云:
法劫几经年,菩萨衣食观自在;
莲台今再造,苍生从此乐升平。
成丰(1851—1861)间众姓续修。寺坐北朝南,庙基长83米,宽18米。清顺治七年(1650)长沙府知府张宏猷在西长街也建有观音寺,然而西长街香火不盛,玉泉山却是一天盛过一天。
旧时,玉泉山还是长沙祈晴或求雨的重要场所。玉泉山坪内建有戏台,台上架着一个用纸扎成面目狰狞的大鬼,说是“旱魃”,因天久不雨,遂鸣锣击鼓,将“旱魃”斩之台下。民国十三年(1924)长沙发大水,省长赵恒惕亲往北门外祭江。祭毕,又迳赴玉泉山,拜祭陶、李二真人。
1938年“文夕”大火,观音寺仅剩戏台和佛像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重修。1966年佛像送交开福寺,庙堂改为街道工厂。早几年玉泉街口尚见“玉泉”砖拱门一座,今日无存。
万福井
万福井在万福禅林内,遗址在今开福区千佛林巷,原为龙兴寺旧址。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宋明时屡有修建。明洪武中户部郎中、湘乡进士刘声远《雪中过龙兴寺留宿方丈》诗云:
雪卷蓝舆入翠微,凭栏顿觉故心非。珠浮钵面人犹卧,月上松枝鹤未归。
楼殿玲珑云外回,烟霞缥缈望中飞。老僧课罢残经后,坐对孤灯补衲衣。
明末寺废。清初洪承畴经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后更名万福寺,是清初规模最宏大的佛寺之一,陶汝鼐《重修万福禅林碑》记载了禅林及万福井的景色:
种树绕恒,依莲作社,迁其茶庵,以临周道。建大士殿,云房翼之虚,其中为祖师、伽蓝二堂,殿后接宇为轩三楹,肖韦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规流为池。池有岛,岛上为阁,祀龙神,竹树环映之。距泉数十步为香积厨,则山门廊庑、钟鼓之楼,丹垩焕然,成大兰若。
民国时寺废,泉井却一直残留至上世纪80年代。

禅林井
禅林井位于天心区熙台岭,原为自在禅林用井。今井已废,条形麻石砌成的井台尚存。一石上刻有“河迹二千丈,内不准起造”字样,疑为古代长沙官府禁止在泻洪河道建造建筑物的禁碑。
自在禅林即自在庵,是长沙比丘尼“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个,民国时长住比丘尼达百余人。长沙的禅林自古就有名气,唐大历中诗人常建《潭州留别》诗就表达了对长沙禅林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云: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宿帆谒郡佐,怅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写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难怪常建对长沙禅林如此一往情深。
自在禅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环境幽美,景致宜人。进人山门便是大厅,宏伟庄严,令人肃穆。大厅右是清规堂,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场所。大厅后有一长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进为韦驮殿,韦驮菩萨显现将军身,以维护佛法保护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韦驮殿两旁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杂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内有两线长方壁,左壁上绘声绘色唐朝十八学士,右壁上则绘宋代七贤。画笔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鱼池,禅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盖,格外清雅。从客堂再进是大雄宝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供药师佛,左供阿弥陀佛。殿内罗列香、花、灯、幡,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右边有过道通禅堂,禅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边有过道通斋堂。一眼望去,大佛殿、禅堂、斋堂恰成一品字形,构筑设计,煞费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南湖路南侧古堆山下,为太乙寺用井。
据《湘城访古录》载,太乙寺即为古时上清宫,唐时太乙真人在内炼丹,后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润门(今小西门)内,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迁至南门外沙湖桥。“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龙,长七寸许,常隐,盛夏偶出,磁盆浴之,头麟爪毕见。”明正德中长沙府知府陆相诗云:
野寺高林太乙坛,药池龙井号真宫。双峰阙处湘江白,一雁来时锦树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岂无仙子夜乘鸾。山灵不薄红尘吏,终日依依傍石阑。
据清《善化县志》载,“太乙寺后有九龙池,方仅尺许,深二尺许。水泉不涸。旁有炼药池,相传为太乙真人炼药处。寺内有宋钟一口,上镌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岳化成禅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志》载:
太乙真君寓居于太乙寺,为药池炼丹。时疫疠大行,家书一符与药,随愈。闻旧太乙池在德润门内,有僧名孤月长老,与之酬和往来,后来莫知所之。药池、龙井尚存。

龙王宫古井
龙王宫古井为原龙王宫用水井,上世纪90年代初尚存残迹。
龙王宫全称为少白龙王宫,又名龙王庙,位于开福区今新风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龙王宫原名白善祠,祀白龙王,嘉庆初毁于水,道光十八年(1838)众姓捐置地基重建。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庙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一尊魁梧的龙王大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龙王宫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被捣毁,庙宇改建街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拆建为居民住宅大楼。
龙王宫井作为一般寺庙用井,并无特殊,但它作为历史上数十年的消防用井,却为长沙的民间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7年,长沙市26个民间消防组织联合成立了“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参加该会的“水龙公所”、“洋龙会”、“救火会”等统一名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救火会”。“长沙市消防联合会龙王宫救火会”,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鳌、队长黄海春。当时长沙的寺庙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一定的场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数救火会都设在寺庙内。除龙王宫救火会外,还有乾元宫救火会(在坡子街)、天妃宫救火会(在南门口登瀛桥)、多佛寺救火会(在小东茅巷)、烟霞庵救火会(在北正街)、判官庙救火会(在中山东路)、二圣庙救火会(在中山西路)、汤公庙救火会(在小吴门外正街)、洗药庵救火会(在大古道巷)、天府庙救火会(在楚湘街)、陶公庙救火会(在沙河街)、观音寺救火会(在西长街)、肃靖坊庙救火会(在通泰街)、金龙殿救火会(在草上河街)等等。这些寺庙救火会常贴出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对联,如:
事有备以无患;门虽设而常关。万福井
万福井在万福禅林内,遗址在今开福区千佛林巷,原为龙兴寺旧址。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宋明时屡有修建。明洪武中户部郎中、湘乡进士刘声远《雪中过龙兴寺留宿方丈》诗云:
雪卷蓝舆入翠微,凭栏顿觉故心非。珠浮钵面人犹卧,月上松枝鹤未归。
楼殿玲珑云外回,烟霞缥缈望中飞。老僧课罢残经后,坐对孤灯补衲衣。
明末寺废。清初洪承畴经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后更名万福寺,是清初规模最宏大的佛寺之一,陶汝鼐《重修万福禅林碑》记载了禅林及万福井的景色:
种树绕恒,依莲作社,迁其茶庵,以临周道。建大士殿,云房翼之虚,其中为祖师、伽蓝二堂,殿后接宇为轩三楹,肖韦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规流为池。池有岛,岛上为阁,祀龙神,竹树环映之。距泉数十步为香积厨,则山门廊庑、钟鼓之楼,丹垩焕然,成大兰若。
民国时寺废,泉井却一直残留至上世纪80年代。

禅林井
禅林井位于天心区熙台岭,原为自在禅林用井。今井已废,条形麻石砌成的井台尚存。一石上刻有“河迹二千丈,内不准起造”字样,疑为古代长沙官府禁止在泻洪河道建造建筑物的禁碑。
自在禅林即自在庵,是长沙比丘尼“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个,民国时长住比丘尼达百余人。长沙的禅林自古就有名气,唐大历中诗人常建《潭州留别》诗就表达了对长沙禅林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云: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宿帆谒郡佐,怅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写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难怪常建对长沙禅林如此一往情深。
自在禅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环境幽美,景致宜人。进人山门便是大厅,宏伟庄严,令人肃穆。大厅右是清规堂,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场所。大厅后有一长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进为韦驮殿,韦驮菩萨显现将军身,以维护佛法保护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韦驮殿两旁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杂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内有两线长方壁,左壁上绘声绘色唐朝十八学士,右壁上则绘宋代七贤。画笔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鱼池,禅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盖,格外清雅。从客堂再进是大雄宝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供药师佛,左供阿弥陀佛。殿内罗列香、花、灯、幡,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右边有过道通禅堂,禅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边有过道通斋堂。一眼望去,大佛殿、禅堂、斋堂恰成一品字形,构筑设计,煞费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南湖路南侧古堆山下,为太乙寺用井。
据《湘城访古录》载,太乙寺即为古时上清宫,唐时太乙真人在内炼丹,后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润门(今小西门)内,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迁至南门外沙湖桥。“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龙,长七寸许,常隐,盛夏偶出,磁盆浴之,头麟爪毕见。”明正德中长沙府知府陆相诗云:
野寺高林太乙坛,药池龙井号真宫。双峰阙处湘江白,一雁来时锦树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岂无仙子夜乘鸾。山灵不薄红尘吏,终日依依傍石阑。
据清《善化县志》载,“太乙寺后有九龙池,方仅尺许,深二尺许。水泉不涸。旁有炼药池,相传为太乙真人炼药处。寺内有宋钟一口,上镌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岳化成禅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志》载:
太乙真君寓居于太乙寺,为药池炼丹。时疫疠大行,家书一符与药,随愈。闻旧太乙池在德润门内,有僧名孤月长老,与之酬和往来,后来莫知所之。药池、龙井尚存。

龙王宫古井
龙王宫古井为原龙王宫用水井,上世纪90年代初尚存残迹。
龙王宫全称为少白龙王宫,又名龙王庙,位于开福区今新风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龙王宫原名白善祠,祀白龙王,嘉庆初毁于水,道光十八年(1838)众姓捐置地基重建。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庙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一尊魁梧的龙王大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龙王宫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被捣毁,庙宇改建街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拆建为居民住宅大楼。
龙王宫井作为一般寺庙用井,并无特殊,但它作为历史上数十年的消防用井,却为长沙的民间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7年,长沙市26个民间消防组织联合成立了“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参加该会的“水龙公所”、“洋龙会”、“救火会”等统一名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救火会”。“长沙市消防联合会龙王宫救火会”,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鳌、队长黄海春。当时长沙的寺庙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一定的场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数救火会都设在寺庙内。除龙王宫救火会外,还有乾元宫救火会(在坡子街)、天妃宫救火会(在南门口登瀛桥)、多佛寺救火会(在小东茅巷)、烟霞庵救火会(在北正街)、判官庙救火会(在中山东路)、二圣庙救火会(在中山西路)、汤公庙救火会(在小吴门外正街)、洗药庵救火会(在大古道巷)、天府庙救火会(在楚湘街)、陶公庙救火会(在沙河街)、观音寺救火会(在西长街)、肃靖坊庙救火会(在通泰街)、金龙殿救火会(在草上河街)等等。这些寺庙救火会常贴出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对联,如:
事有备以无患;门虽设而常关。
xiangnel
2013-09-06 · 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4717万
展开全部
长沙城里的古井曾多不胜数。随着岁月的变迁,很多井已成为地名,如水风井、彭家井等。更多的有名和无名的井则被埋在地下,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目前仅存使用的只有14口,它们分别是白沙井、清风泉、文泉、甘露井、高升井、菜场坪古井、风华巷6号古井、南沙井、藩后街古井、南倒脱靴2号古井、遐龄古井、第一师范妙高峰井、长怀井、白果园31号。

白沙古井
所在地: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白沙路26号

妙高峰古井:水质不错里面还养了鱼
所在地:天心区青山祠社区妙高峰巷

藩后街古井:还在使用,井旁有长凳
所在地:藩后街西段

菜场坪井:公共厕所污水污染井水
所在地:民主西街菜场坪巷

高升井:冷冷清清波澜不惊
所在地:北正街惜阴里

风华巷6号古井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风华巷6号

白果园31号公馆
地址:芙蓉区人民西路白果园31号(步行街中心广场东侧)

只帮你找到这些,剩下的用百度地图均未能定位到准确位置。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