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提高物理的做题计算能力?
1个回答
2013-09-08
展开全部
物理计算题的解答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是目前物理科高考中选拔功能最好的题型。这几年来的高考中,计算题占分比例逐年上升,但计算题的增加却让不少学生在考试中难以应付,更是错漏百出。好比普通话测试,普通话不准时,说得越多,扣分也越多。据国家教委关于物理科高考的分析报告,学生在表达、推理、论证等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有的较为严重,如表达不确切、不完整、不清楚;关键词漏掉,不切中要害,概念模糊,道理说不清;有的推导公式虽正确,但说理却错误,论述混乱,不合逻辑;不分析具体情况,乱套公式等等。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太差造成的。这些症状看来并非完全是高考时精神紧张所致,而与教师的平时教学中不无干系。 俗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重视这些薄弱环节和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大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学生在上述问题上的失误,在教学中应把好下面几个关: 一、审题关 审题,即是通过阅读题文、题图,理解题意,弄清题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审题是解题的基础。 曾见不少教师(包括笔者也曾这样),在讲解计算题时,常只将题目文字念一次,或基本不读,便认真详细地对解题过程进行分解,而此时学生可能对题意还不甚明了。这样,实际上忽略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而相应的,学生在审题中,经常出现马虎粗心、不求甚解的不良现象,如题目没读完、题意没理解准确就匆匆套用公式求解,对题目中的关键语句初始条件等视而不见,造成求解错误。 所以,在解题教学中,应有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审题的潜意识。如何做?笔者认为,审题,不只是简单地帮学生或让学生将题目从头到尾念一次,就能达到审题的效果,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题目中所给的关键词句审清题意。 例如,我曾让学生做1999年高考广东物理卷第23题(即有关麦克劳真空计测极稀薄气体压强的题目),结果有的学生反映,文字太多,图形式复杂,不知所云;也有学生知道该用玻意尔定律求解,但不知研究对象为哪个,等等。于是,我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并从中找出关键句理解。如题中“测量时,先降低R,使水银面低于m”,即可知此时K1、B、K2中均为待测气体,压强也相同,为待测气体压强P;“逐渐提升R”,此过程中,液面必经m处,此时K1、B中气体便与K2中的隔离,再提升R时,K1、B中气体就被压缩,等等。通过让学生找关键句,进行重点理解,学生很快就弄懂了其测量压强的原理,找出了研究对象,并将该装置与U形管的模型等效起来,于是,不难确定对象的始未状态量,再利用方程求解。 此外,审题时,还要学生注意根据字眼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同步卫星”中“同步”的含义;“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恰过最高点”中“恰过”的意思等。教学中既要有意识区地纠正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培养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要培养他们能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正确理解题意。 二、分析关 这里的“分析”指的是情景分析,即弄清物体的定性运动过程。要能通过确定研究对象及其受力情况,结合初始状态,把物体的整个运动情况弄清楚,从而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并明确每个过程或状态所对应的物理模型及其联系的物理知识。情景分析是整个解题过程中的关键。学生听教师分析并不难懂,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 教学中,笔者与很多教师一样,先抓典型题目分析。而在课堂分析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畅其所想,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再针对其思维上的弱点,进一步引导分析,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如下面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秒后将此力换为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力,再经2秒,将力的方向再换过来,这样,物体受到的力大小不变,但方向每经2秒改变一次,求经过半分钟后物体的位移。 学生的分析各有千秋,有的分析较为全面,而有的认为物体做往复运动,类似机械振动,最终位移为零。通过分析,判断该分析是错的,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判断物体在各阶段的受力与运动情况。所以,评讲时,强调受力分析。先作第一阶段的受力图,分析其运动情况,再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分阶段分析物体受力与运动。最终使学生脑中建立一幅物理图景:物体从静止开始,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运动,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当速度减速到0时,再作匀加速,后又再作匀减速运动…… 因时间间隔相等,各阶段位移也相等,由此不难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解。让学生自主分析,占用时间较多,但学生的得到印象是深刻的。 在“分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分析习惯。如力学,先确定研究对象,后进行受力分析(或结合运动情况进行力的分析),再分析物体整个运动过程等。有了良好习惯,遇到其他问题,他们也会独立分析了。此外,教学中,笔者还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逐步让学生积累一些典型的物理模型,使之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例如上例的分析方法、思路也可迁移到交变电场中。学生若会分析上例,也不难分析交变电场中粒子的运动情况了。 三、表达关表达是指对物理内容的数学表述,即赋予各种条件、要求和关系以确切的数学形式,以及用恰当、精简的物理语言加以文字说明。能否将推理、分析的论证过程简明而正确地表达出来,使别人能够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解题规范的要求。但有些教师,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往往只将文字表达口述一遍,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就简略成一堆数学公式;或有的教师认为,课本上例题已解得很规范,没必要再详细板书过程,但学生往往不领课本的“情”,长期如此,学生的解题必难以规范,不懂得如何进行表达。如应用了动量守恒,却没有指出是针对哪一系统,哪一过程,为何可以应用该定律;又如,该用能量守恒定律时,表达成“依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等;而有的干脆什么文字说明都省了,只是堆砌公式,让人看后,如坠五谷云雾中。解题的不规范,表达的不清楚,会影响思维的有序化,也会在考试中因此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表达,养成解题规范,很为重要。笔者的做法,除了亲自示范外,还常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锻炼胆量,二是主要作示范用,错的也好,对的更好,通过评析,让所有学生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怎样才能达到解题规范性的要求(或做高考题印发高考参考答案,以作示范)。平常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如求解时,一定要先确定研究对象,有关力学的一定要对对象进行受力或运动情况的分析,物理规律的应用一定要指出它是针对哪一个对象,哪一过程(状态),应用的条件是什么等,并通过作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解题规范性训练的反馈与纠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