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式太极拳是国家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也就是什么时候编写组织的呢
从1956年起,原国家体委开始编制简化太极拳剑,到1979年编制完成了简化24式、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等,在1989年以后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综合42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竞争性质的太极拳套路。
三十二式太极拳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太极拳典范套路。它是中国武术段位制中四段太极拳技术考核的规定教材,属于中段位太极拳。它吸取不同流派太极拳之精华,动作难度、风格变化较大,更能充分体现武术的健身性和表演性。
扩展资料
虽然各式太极拳在动作力度、速度、结构、动作数量等上有所区别,但是作为太极拳也有共性的东西,共同遵守的运动原则。
1、劲力核心原则
劲力是指太极拳中所特有的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以各关节间骨缝松开,韧带肌腱伸长,肌肉适度用力为基础,通过大脑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力量素质。这种劲力极其灵活多变,在力度、力向、力点、力速方面能因敌而变。
2、对拉互争原则
纵观太极拳的各项身型技术要求,可以发现其实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传统太极拳称其为全身弹性的糊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这是因为: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3、一动俱动原则
太极拳论讲“动无有不动”。太极拳将天地比作一个大字宙,人体为小宇宙,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动,这种动是在意识调控下的周身协调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在动作过程中,一动俱动,全身从思想到肢体以至各个部分,尽可能多的参与运动。
而且是高度协调精细的运动,绝非局部动,或分开无序动,这点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一动俱动原则的掌握,重在找到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并以它领导仓身各个关节运动,作到一动俱动。
4、节节贯串原则
这主要讲劲力的传递过程,拳论讲,“ 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其根在脚, 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一松到底,节节贯串,周身一气,其中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
相当于中转站,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
5、相随相合原则
相随,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与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随。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如手到、脚到、身到、劲到,产生合力,杨式的搂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搂推,与身体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6、阴阳相济原则
这是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拳中表现为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等的运动,有人称“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
所以说太极拳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分开,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却又分不开,最终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如“白鹤亮翅”,虽然上举手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手上举肘却下垂,拳论中讲的“左重”、“才有虚”、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阴阳的关系,总之,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阴阳之理。
太极拳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对预防治疗各种疾病有良好作用。练习太极拳,讲究形意合一,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做到心静用意、全神贯注、动作完整一致、上下协调、前后连贯,这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样对中枢神经可起到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它人体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有关医学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年人,不论在体格上,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胳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老年人好。当前,不少中青年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欠佳,这与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奉劝这些同志,不妨练练太极拳,一定会让你的身体向健康的方向转化。
太极拳是依据人体自然结构设计的,它符合科学健身与自然运动的规律。各个年龄段的人均可练习,是一项健康的健身运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将太极拳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打太极拳不需花钱,场地不限,只要平坦不滑即可,所谓“拳打卧牛之地”。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均可练习,长此下去,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会有很大益处。
我只知道从1956年起,原国家体委开始编制简化太极拳剑,到1979年编制完成了简化24式、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等,在1989年以后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综合42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竞争性质的太极拳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