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8
展开全部
邹城市是山东省直辖县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6°24′—117°30′,北纬35°11′—35°32′,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邹城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与鲁都曲阜毗邻,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钢山、千泉、凫山三个街道办事处,田黄、张庄、城前、大束、香城、峄山、看庄、唐村、郭里、石墙、北宿、太平、中心店、平阳寺十四个镇,总人口110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以汉族居民为主,广泛分布着回、满、布依、彝、苗、蒙古、黎、壮等23个少数民族。邹城地势东高西低,山区峰峦叠嶂,丘陵逶迤起伏,平原沃野千顷,三种地貌各占三分之一,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光秀丽。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中国儒学发源地,夏代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初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示着往昔风采的“三孟”(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邹城境内矿产资源丰饶,品种齐全。共有8大类20余个品种,以煤炭、花岗石、石灰石为主,其次为黄沙、高岭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境内藏煤面积3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1亿吨以上,全国特大型企业——兖矿集团和全国最大的坑口电厂——邹县发电厂均在邹城境内。
邹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邹城百万人民乘开放东风,沐改革春雨,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奋力开拓,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亿元,增长26.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7亿元,增长17.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亿元,增长25.3%。坚持调优结构和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邹城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利用东部多山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产,核桃、石榴、大樱桃、苹果等10个万亩经济林建设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革命,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了高新技术、优秀科研成果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市现已建成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7处,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引导畜牧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和结构重组,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骨干企业由扩张外延到丰富内涵,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两大转变。工业生产快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等6大支柱产业为主、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品种近3000个,主要有原煤、化肥、白酒、啤酒、机制纸、陶瓷、服装、水泥、花岗石板材、化工产品、五金工具、机械铸件,其中服装、陶瓷、五金工具、牛仔布等100余种产品畅销国际市场。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94亿元,利税54.64亿元。
坚持优化环境和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入世后的邹城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高新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的要求,围绕建设工业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研人才培训基地这一功能定位,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两个特色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发挥煤电资源比较优势,并着力培植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煤化工、铝制品、机电设备、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六纵八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建设了电信局、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实现了道路、通讯、供电、排水、污水处理等“九通一平”和环境绿化美化。2004年被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推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 邹城市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筑巢引凤,吸引了90多家企业入驻,总投资额达50多亿元,其中有日、美、韩等国家的9家企业。邹城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以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诚邀海内外朋友来邹投资创业,共展宏图。
大力提升建设质量和档次,初步构筑起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围绕建设济宁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在城区东部开拓了占地15平方公里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教娱乐、住宅小区为一体的东城新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起“外成环、内成网”的现代化城市道路体系,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广电大厦等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断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山水文化城市。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示着往昔风采的“三孟”(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邹城境内矿产资源丰饶,品种齐全。共有8大类20余个品种,以煤炭、花岗石、石灰石为主,其次为黄沙、高岭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境内藏煤面积3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1亿吨以上,全国特大型企业——兖矿集团和全国最大的坑口电厂——邹县发电厂均在邹城境内。
邹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邹城百万人民乘开放东风,沐改革春雨,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奋力开拓,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亿元,增长26.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7亿元,增长17.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亿元,增长25.3%。坚持调优结构和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邹城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利用东部多山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产,核桃、石榴、大樱桃、苹果等10个万亩经济林建设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革命,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了高新技术、优秀科研成果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市现已建成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7处,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引导畜牧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和结构重组,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骨干企业由扩张外延到丰富内涵,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两大转变。工业生产快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等6大支柱产业为主、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品种近3000个,主要有原煤、化肥、白酒、啤酒、机制纸、陶瓷、服装、水泥、花岗石板材、化工产品、五金工具、机械铸件,其中服装、陶瓷、五金工具、牛仔布等100余种产品畅销国际市场。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94亿元,利税54.64亿元。
坚持优化环境和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入世后的邹城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高新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的要求,围绕建设工业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研人才培训基地这一功能定位,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两个特色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发挥煤电资源比较优势,并着力培植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煤化工、铝制品、机电设备、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六纵八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建设了电信局、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实现了道路、通讯、供电、排水、污水处理等“九通一平”和环境绿化美化。2004年被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推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 邹城市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筑巢引凤,吸引了90多家企业入驻,总投资额达50多亿元,其中有日、美、韩等国家的9家企业。邹城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以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诚邀海内外朋友来邹投资创业,共展宏图。
大力提升建设质量和档次,初步构筑起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围绕建设济宁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在城区东部开拓了占地15平方公里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教娱乐、住宅小区为一体的东城新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起“外成环、内成网”的现代化城市道路体系,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广电大厦等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断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山水文化城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