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凤金( 银) 矿体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五凤矿段的含金脉体主要分为北东向脉状矿体和北西向脉状矿体两组。
(一)北东向脉状矿体
以北东1号矿体为主干,呈舒缓波状纵贯矿区南北,其围岩为金沟岭组火山喷出岩,受北东1号剪切性和张扭性断层控制,在断层的南北两端,在断层的下盘有十余条规模较小的矿体或矿化体平行产出。北东1号主矿脉长近2000m,一般宽0.5~1m,局部膨大3~4m,由断续单脉构成,一般连续的稳定的单脉长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图3-14),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尖灭再现,南端分支成3~4条。呈放射状撒开,北端分成数条平行细脉。总体走向30°~40°,倾向北西,倾角40°~50°,倾斜延深达600m。
北东1号主矿脉整体形态比较规则,但沿走向和倾向有膨大和缩小现象,在矿体膨大处为密集的网脉、复脉,在矿体缩小处为单脉。已控制的北东向矿体主要有如下两条。
图3-13 五凤、五星山金(银)矿床地质简图
图3-14 环形坑道内致密状石英-方解石-冰长石矿脉分布图
1.1-1号矿脉地表因日伪时期开采的废石而掩埋,仅在南部有零星出露,由“闹堂”、щTR1(343中段)、щTR343(343中段)、щTR4(372中段)、CK1及CK2等一系列工程控制,矿脉长40~500m,宽0.1~2m,延深大于600m,矿体走向30°,倾向北西,倾角40°~50°,目前为矿区内最大矿体。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产状稳定,形态较为简单,以稳定单脉和复合脉为主(照片3-3),在щTR24坑、щTR4坑采空区为细石英网脉与方解石复合脉,向下到343与319中段多为稳定的石英单脉。
2.1-2号矿脉
位于1-1号脉的上盘,距1-1号脉十余米,平行分布,地表见于щTR221坑到щTR24大切坑口一带,断续延长约150m,地下见于щTR1坑道中,长400多米,深部经钻孔控制斜深为550m。矿脉产状稳定,щTR1坑道内的环形巷道北穿脉以南基本为连续石英及方解石脉状矿体,向北逐渐过渡为硅化带。矿脉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0.5m左右,最厚0.7m,平均厚0.49m。品位南段较好,北段逐渐变贫,环形坑道以南金品位最高6.1g/t,平均1.57g/t,环形坑道以北金品位小于1g/t。
3.4号矿脉
为1958年开采的跃进6号矿体,地表位于北东4号蚀变矿化带南端,据老采矿遗迹,长度大于400m,北部在“大开膛”一带与北西向矿脉相交,南部在щTR76老硐以南分为两条支脉,并被成矿后期的北北东向断层所切。深部有щTR49老硐,沿脉掘进长度约60m,但深部延长仍未控制。矿脉为连续的单脉,但有分支复合,单脉厚0.3~0.67m,脉侧有硅化带。已控制地段平均品位3.39g/t,平均厚度0.35m。
4.6号矿脉
为1958年开采的跃进1号矿体,地表位于北东6号蚀变矿化带内,据老采矿遗迹,长度大于250m,地表出露仅为0.1~0.3m宽的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带。倾向北西295°,倾角55°。深部有щTR17老硐,沿脉掘进长度约45m,但深部延长仍未控制。矿脉上部为平均厚度0.2m的细脉,向下变为0.3~1.0m的分支复合脉,沿走向被成矿后期的横断层所切。已控制地段平均品位3.49g/t,最高7.02g/t。其他北东向矿脉详见表3-8。
(二)北西向矿脉
北西向矿脉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构造控制,形态不规则,常呈单脉、平行脉以及网脉交替出现。沿走向膨胀缩小、分支复合显著。其产状与北西向控矿构造一致,总体走向300°~330°,倾向南西,倾角变化在50°~70°间,地表较缓,深部较陡。已知北西向矿脉组有20多条,多位于北东1号成矿带的下盘。矿脉规模大小不一,连续长度一般数十米至二百余米,厚度变化大,厚几十厘米至2m,控制最大延深为150m(58号脉)。依据矿脉空间分布,可分为北西向1号矿脉,位于矿区南部,北东1号成矿带的下盘;北西向2号矿脉,位于矿区中部,北东1号成矿带的上盘。
1.北西向1号矿脉
北西向1号矿脉位于北东1号矿脉下盘58号矿化蚀变带内,由3~7条单脉和若干支脉组成宽5~6m的脉带,与北东脉交会处膨大到4~10m,其中以58号矿脉为主,地表西起北东1号成矿带下盘的щTR25老硐附近,经“大开膛”K303槽至小东沟后坡被一横断层所切,向北推移30多米后延续到土矿山一带,总体延伸长度约900m。深部有щTR7,щTR5,щTR3等老硐控制,最低控制标高400m(щP1坑道)。58号矿脉产状比较稳定,走向310°~330°,倾向230°,倾角60°~70°,有上缓下窄趋势。脉体多以分支复合或平行细脉出现,脉体厚度变化大,一般为0.3~1.8m,具有由西向东、由地表向深部变薄的趋势。58号矿脉平均厚0.59m,平均品位2.35g/t,矿脉含有较高的银,有的可达百克以上。
表 3-8 北东向矿脉(矿化蚀变带)一览表
续表
2.北西向2号矿脉
北西向二号矿脉位于北东1号矿脉上盘33号矿化蚀变带内,脉体地表没有出露,隐伏地下,为隐伏矿脉。矿脉主要由33-1号、33-2号和33-3号矿脉组成。
3.33-2号矿脉
为盲2号矿脉,由щTR25,щTR24,щTR4(大切坑)等老硐控制,总体走向315°左右,走向变化较大,呈近弧形,走向由南东至北西的变化为:近东西—北西西—北西—北北西—近南北,倾向南—南西,倾角45°~55°。南东端在大切坑与北东1号矿脉相交,北西段在掌子面没有尖灭,控制长度约60m。脉体形态复杂,分支复合,弯拐膨缩明显,单脉、平行脉、网脉交替出现(图3-15,图3-16)。矿脉厚度一般在十几厘米至2m变化,最厚达2.56m,单脉宽0.1~2m,脉体间有较多围岩角砾(照片3-4)。各中段品位及厚度变化见表3-9。
图3-15 北西33号网脉状矿体素描图
4.33-3号矿脉
为盲3号矿脉,位于33-2号脉的上盘附近,主要出露于щTR4(大切坑)372m中段。矿脉南东端宽3m,北西段宽1.5m,控制长约50m。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50°左右。平均品位6.26g/t。
5.33-1号矿脉
为盲1号矿脉,位于33-2号脉的下盘附近,主要出露于щTR25(417m中段)和щTR24(395m中段)。与33-2号脉平行,亦呈弧形。417m中段所控制的北西部分,倾向185°,倾角55°。矿脉出露长30m,厚度变化大,最厚2.53m,最薄0.47m,平均1.2m,在395m中段矿脉厚0.5~0.9m左右。在417m中段金最高含量为11.59g/t,最低0.23g/t,在395m中段含金1.59g/t和0.82g/t,平均品位2.16g/t。
其他矿脉与上述主脉特点相似,其规模较小,列表说明(表3-10)。
图3-16 北西33号网脉状矿体素描图

2025-02-2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