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的结局是什么?
寇老西儿一生做得最漂亮的事,便是在辽军南侵时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一度扭转了战局,让北宋也扬眉吐气了一把。只可惜,宋朝皇帝没有骨气,打了胜仗还缔约了个窝窝囊囊的《澶渊之盟》。
尽管宋真宗的文化修养很高,可在安邦治国上却差了不少火候,比起宋太祖和宋太宗来,可谓是逊色太多。当然,这位北宋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自然是要远胜于后来的徽钦二宗。宋真宗执政前期,虽无太大作为,倒也不至于一无是处。这一点,主要得益于重用了寇准、毕士安为宰相。
在文学作品中,寇准被演绎为“寇老西儿”,是个好喝醋的山西人。不过,历史上的寇准的老家是在今陕西渭南一带。寇准饱读诗书,很有才气,但有个最大的缺点:太过刚直。混迹于古代官场,仅有真才实学和赤诚之心,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寇准还是比较幸运的。
宋太宗在位时,寇准就因屡次直谏而惹怒皇帝,皆因赵光义较为开明,爱惜人才,方令寇准未遭太大波折,反而受到了褒奖和重用。到宋真宗时,寇准依旧刚直,但赵恒终究比不上他的老子,最初还能有容人之度,后来就变得六亲不认了。
景德元年,辽军南侵,边关告急。当时,朝中不少大臣劝真宗避祸,或称可以到金陵,或言应当去成都。不过,寇准和毕士安力排众议,坚持劝谏宋真宗御驾亲征。结果,赵恒也拉不下脸来逃跑,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前线。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宋真宗的到来还真就激励了前线军民,不仅抵挡住了辽军的攻势,还用强弓硬弩射杀了对方的先锋萧达揽。如此一来,辽国萧太后觉得再行用兵无益,便提出与宋议和。就这样,打了胜仗的北宋,与辽国签下了《澶渊之盟》,要每年输送“岁币”,以换来和平。
寇准虽然是忠臣,且为人正直,但终究还是将声明看得太重。班师回朝后,退朝时寇准先行,而宋真宗则恭恭敬敬地目送这位丞相离去。试想,当君臣步入这步田地,做臣子的日子,还能会好么?
于是,寇准的政敌王钦若等人,开始挑拨离间。与此同时,一直支持寇准的毕士安病逝。如此一来,寇准很快于景德三年失宠被贬,一度低迷,到天禧三年时又被起用为宰相。可是,寇准的日子并不好过。
晚年的宋真宗病重,寇准与之商议,传位太子、除去丁谓和钱惟演等人。可惜,计划泄露后,寇准再次被贬,一些朝臣被杀。到宋仁宗时,虽然决议起用寇准,但此时的寇准已经是忧病交加,很快于天圣元年去世。
大体而言,两次任宰相,数次被贬谪的寇准,还是颇为史家称赞的。只可惜,此人太过耿直,且有恃才傲物之嫌,这是混迹古代官场之大忌。虽太宗、真宗相对英明,终究敌不过奸逆小人的离间与排挤。当然,就下场而言,寇准当是凄凉而不凄惨。
2018-12-13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寇准是宋朝有名的官吏,他在历史上留下美名,深受人们的爱戴与尊敬。
直言犯上的年轻人
寇准一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遭到了反对他的人的仇恨和敌视,但他却能得以善终,这实在是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之故。寇准从小喜爱读书,聪颖异常。8岁时,就写过一首《华山诗》。十几岁时,把《春秋》三传读得烂熟,且能说出其中异同。19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当时科举取士,年纪轻的考生往往不被录取,曾经有人让他增报年龄,可是寇准却回答说:“我刚要上仕途,怎能欺骗君主呢?”结果,寇准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知大名府成安县。31岁时,他做到北宋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年轻有为,才能出众,既不玩弄权术,哗众取宠,也不阿谀奉承权贵,以保全自己的官位,这样年轻有为的副宰相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他为官清廉,处处为国为民,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端拱二年的一天,寇准上朝奏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触犯了宋太宗,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准备退朝。文武大臣早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惟恐太宗怪罪到自己的头上。年轻气盛的寇准却一点也不害怕,不但没有跪下领罪,而且还拉住太宗的衣服,要他坐下来听自己把话说完。太宗无奈,只好生气地坐下来听寇准详细解释。最后太宗不得不承认寇准说得有理。事后,太宗也觉得寇准和那些阿谀奉承、只讲好话的大臣们不同,国家的富强需要寇准这样刚直无私的人,所以心里还是十分喜欢这个敢于直言犯上的年轻人,并把他比作是唐朝的魏征。
和众人唱反调
有一年,中原地区大旱,一连几个月滴雨不下,宋太宗整日愁眉不展。一天,在朝堂上,许多喜欢溜须拍马的大臣引经据典地劝解太宗说:“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上天决定的,即使是古代的圣明君主在位时也都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著名的圣王商汤在位时,曾经大旱六年,庄稼颗粒无收。这难道能说是商汤不贤明吗?所以陛下不必为这件事过分自责。”
太宗听完这些话后,心中才略感宽慰。不料正在这时,年轻的寇准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旱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朝廷的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古书上说,商汤在位时,六年大旱,圣王商汤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自己甘愿斋戒三日,沐浴更衣,端坐在干草堆上,以自焚来向天地谢罪。上天为商汤的诚意所感动,立即降下大雨,大火被浇灭,圣王不但免于一死,六年的旱灾也一下子得到缓解。”
同样的一件事,经寇准的口中一说出来竟变成了这种味,太宗的脸一下子又变阴了。“寇准!你今天给朕说个明白,朝廷的刑罚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太宗愤怒地喊了起来。只见寇准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不知陛下还记得不记得,去年,有两个州府的小吏因犯了贪污罪被处死。可是今年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准,贪污国家的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给他的刑罚却是在大理寺堂上轻描淡写地打了几十棍就完事了,不久他又官复原职。这样的刑罚难道说是公平的吗?”
文武大臣都知道这件事,王沔也低头不语。太宗觉得寇准说得有理,于是下诏清查全国的冤狱,这样不少被冤枉的人重新获得了自由。寇准假借天命对太宗进行了一次直言劝谏。
“擦须”事件
后来,寇准被真宗任命为宰相,丁谓充当他的副手,任职副宰相。丁谓是一个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有一次,寇准和丁谓一块参加了朝廷的一个公宴。处处想讨好自己顶头上司的丁谓专门和寇准坐到了同一张桌上,不时起身为寇准倒茶水、倒酒、夹菜,卑躬屈膝的小人之样显露无遗。寇准虽然很恼火,但碍于众文武大臣的情面,不好发作。正在恼怒时,寇准一不小心在低头吃菜时,胡子也伸进了菜盘子里,还未等寇准反应过来,一直在紧盯着他的丁谓已经拿了一块干净的手绢走过来,弯腰屈膝准备为寇准擦胡须。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胡须被菜汤弄脏已经使寇准很是难堪,丁谓的这一举动更是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这张桌上来了。寇准的怒气再也压不住了,对丁谓说:“你官居参知政事,是堂堂的国家大臣,怎能做出这种为自己的长官擦胡须的举动呢?”声音虽然不高,但却是那样的严厉,丁谓好不尴尬,红着脸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刚直的寇准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和丁谓的合作仍然和从前一样自然、顺利。
但是,丁谓是个小人,后来罗列了寇准的几条罪状,背后暗算曾经提拔自己的寇准。
坟墓边的枯竹长笋
寇准一生为官清正,他直无私,疾恶如仇,受到了人们永远的敬仰。寇准去世后,人们将他的尸体运回洛阳安葬。途中经过他曾为官多年的荆南公安县时,县里的人都聚集在路两旁,哭着祭奠他。当地老百姓还为他建了一座庙,每年都按时祭祀他。传说祭奠他的人折下竹子插在地上,在上面挂上纸钱,过了一个月再去看时,那些枯竹已长出竹笋来。在寇准去世11年后,朝廷恢复了他太子太傅的官衔,追赠他为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谥号“忠愍”。
-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