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的描述性模型、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的关系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矿床的描述性模型是一种经验性模型,表达的是一类矿床本质属性的系统信息。它包括3个基本要点:①矿床模型描述的不是单个矿床,而是一类矿床;②“本质属性”意味着该类矿床所必须具备的,而且能够确定这类矿床存在的特征;③“系统信息”说明不是单一信息,而是具有系统结构的信息组合。矿床模型是对传统矿床学研究的深化和提高,是一类矿床本质特征所构成的“样本”,对于未知的其他同类矿床具有“按图索骥”、“照猫画虎”的功能。
矿床成因模型是建立在矿床描述性模型基础之上的一种模型,它不但概括了一类矿床的本质属性,而且还要回答为什么成矿和为什么在那里、在那个时候成矿的问题,即从理论上还要解释该类矿床的成因机制。因此,它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研究矿床原型对象理论,是矿床学理论研究的升华。
找矿模型是建立在矿床描述性模型和矿床的改造模型(见后叙)之上的模型,它是将两个基础矿床模型中具有推测、类比和能够实际应用的本质属性综合转化为找矿标志,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预测性找矿的模型。因此,找矿模型是一类矿床本质属性的找矿标志信息的系统组合,也是对矿床模型的一种深化和发展。找矿模型利用基础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测找矿,又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基础模型,用于基础模型的修正和改进,有时也会对其完全否定,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矿床的成因模型强调的是为什么成矿?为什么在那个时间成矿?为什么在那个地方成矿?其研究的着眼点是过去,仅局限在特定的成矿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内所发生的与矿床形成有关的地质成矿事件,对成矿之后矿床的变化与保存情况则不关心。矿床的找矿模型强调的则是哪里现在有矿?为什么那里现在还有矿?那里应该有矿,为什么现在没有了?或者说,找矿模型是从寻找和发现矿床的目的出发,着重研究哪些因素和标志可以用来确定矿床现在的空间位置、规模产状和经济性质。因此,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现在,不仅仅局限在成矿的那一段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成矿事件,还应包括成矿后直到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矿床遭受变化和改造的情况。找矿模型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成矿以后矿床的改造与保存状况方面的研究,它必须回答为什么现在这里还有矿的问题。从找矿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现在这里还有矿相对于为什么曾经在这里会成矿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矿床的成因模型和找矿模型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前者侧重于理论研究,侧重于过去;后者则更侧重于实际应用,既侧重于过去,更侧重于现在。
实质上,与矿床的成因模型建模依据不同,找矿模型的建立应该有两个基础,一是矿床的描述性模型;另一个则应是矿床的保存模型或矿床的保存几率模型(图7-1)。将两者混淆,必将导致具体研究工作中对成矿后矿床的变化和保存方面研究的忽视,进而导致找矿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疑惑。缺少了矿床保存方面的研究内容,找矿模型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找矿模型,就会导致不正确的预测结果。因此,在进行遥感信息找矿模型的研究中,必须重视矿床成矿后改造方面的研究,否则,难于达到找矿的目的。
图7-1 矿床的成因模型(a)与找矿模型关系(b)示意图
2023-08-1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