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 我来答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03-16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牌:农村读物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农业领域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为社会奉献的图书品种累计达2万多种,总印数4亿多册。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由于特殊生态环境和极强的自然选择,使牦牛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畜种的生物学特性,对适应高寒草地有一整套独特的体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1)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少氧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生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暖季可上升到5000米以上。这些地区空气中含氧量只及海平面的1/3~1/2。牦牛之所以能够适应于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特性,在躯体结构上相应发生某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气管、胸腔的结构及呼吸、脉搏、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牦牛的气管较普通牛短而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厘米,较普通牛短14~21厘米。断面呈半月形,口径为13~14.5厘米。气管软骨环两端间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使其能适应频速呼吸,在高原少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增加了气体交换量,以获得更多的氧。牦牛胸腔比普通牛大而发达。心脏发达,脉搏血输出量大,血液循环快,能满足机体在寒冷条件下对热量的需要。肺活量大,由于呼吸频率的增加,相应增加了氧气含量,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牦牛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含量高,能使血液中结合较多的氧气,增加血液中氧的容量,加快氧的运输,补偿其维持生理活动和生产过程对氧的需求。牦牛具有呼吸、脉搏快,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使它在少氧环境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代偿性机能,因而能适合海拔高、气压低和氧气少的高寒地区。

(2)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寒冷气候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高山草原上,气候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0℃左右,温度变化剧烈。牦牛在-30~-40℃仍可照常生活,产区冷季漫长,半年冰冻雪封,有些地区甚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牦牛仍能适应。牦牛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表现在散热机能不发达。因而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相反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适应性。牦牛的皮肤比较厚,真皮层及下面的脂肪层发育较好,容易沉积皮下脂肪,脂肪层是热的不良导体,能防止体热过度地散发,形成机体的贮能保温层。牦牛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外形紧凑、垂皮小、外周附件和体表皱褶少的体态,因此散热量小。在牦牛同寒冷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保存了有利于耐寒的被毛变异。牦牛全身着生长而密的粗毛,长而粗的被毛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使躯体免受风雪严寒冻害。牦牛被毛是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的混型被毛,较单一纤维类型被毛增加了绝热层次和厚度,具有很高的保温性能。同时,肩部、胸腹下部和大腿部还密生长毛,便于保温。另外,牦牛汗腺发育差,可减少体表的蒸发散热,降低因严寒而对热能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牦牛怕热,遇到气温升高,天气闷热时,则表现烦躁不安,停止采食,向山顶或山口转移,以求凉爽,躲避蚊蝇袭扰。因此,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性和很大的可塑性。

(3)牦牛适应高山草原矮草采食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对高山草原矮草的采食有良好的适应特性,主要表现在牦牛鼻镜小、嘴唇薄而灵活、口裂亦较小。舌稍短,而舌端宽而钝圆有力,舌面的丝状乳头发达而角质化。牙齿齿质硬而耐磨。牦牛既能卷食高草,也能用牙齿啃食3~5厘米高的矮草,冬春季还能用舌舔食被踏碎或被风吹、鼠咬断的浮草。这样多种采食方式的结合,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草层的牧草,尽可能多采食。高山草原的冬春季,牧草往往被积雪覆盖。在饥饿的情况下,牦牛可以用蹄子刨开10~20厘米厚的积雪,也可以用颜面撞开堆积的厚雪啃食枯萎矮草。夏秋可用舌卷食高草,采食能力极强,且行动敏捷。善于走高山险路、陡坡及沼泽地,也能钻入荆棘灌木丛中采食。夏季遇到天气骤变,雨、雪、冰雹交加时仍照常采食。由于牦牛瘤胃蠕动频率较恒定,几乎不受采食与否和饥饱的影响,因而能终年放牧。牦牛的牧食过程,随年龄、性别、个体等有一定差异。一般成年母牛、公牛、驮牛能勤奋采食,较青年牛游走少。年龄大的牛牧食周期长,这是由于年龄大、体大、消化道容量大,但采食速度较慢,只有多采食,减少游走,才能饱腹。

上海凯百斯
2024-09-13 广告
大肠杆菌破碎是生物技术中一项重要的前处理步骤,它旨在打破细菌的细胞壁,释放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以便于后续的实验或生产过程。我们通常采用物理、化学或酶解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如高压均质、超声波破碎或使用特定酶类。通过精确控制...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凯百斯提供
易书科技
2020-10-07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由于特殊生态环境和极强的自然选择,使牦牛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畜种的生物学特性,对适应高寒草地有一整套独特的体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1)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少氧环境的生物学特性牦牛生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暖季可上升到5000米以上。这些地区空气中含氧量只及海平面的1/3~1/2。牦牛之所以能够适应于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特性,在躯体结构上相应发生某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气管、胸腔的结构及呼吸、脉搏、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牦牛的气管较普通牛短而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厘米,较普通牛短14~21厘米。断面呈半月形,口径为13~14.5厘米。气管软骨环两端间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使其能适应频速呼吸,在高原少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增加了气体交换量,以获得更多的氧。牦牛胸腔比普通牛大而发达。心脏发达,脉搏血输出量大,血液循环快,能满足机体在寒冷条件下对热量的需要。肺活量大,由于呼吸频率的增加,相应增加了氧气含量,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牦牛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含量高,能使血液中结合较多的氧气,增加血液中氧的容量,加快氧的运输,补偿其维持生理活动和生产过程对氧的需求。牦牛具有呼吸、脉搏快,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使它在少氧环境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代偿性机能,因而能适合海拔高、气压低和氧气少的高寒地区。
(2)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寒冷气候环境的生物学特性高山草原上,气候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0℃左右,温度变化剧烈。牦牛在-30~-40℃仍可照常生活,产区冷季漫长,半年冰冻雪封,有些地区甚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牦牛仍能适应。牦牛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表现在散热机能不发达。因而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相反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适应性。牦牛的皮肤比较厚,真皮层及下面的脂肪层发育较好,容易沉积皮下脂肪,脂肪层是热的不良导体,能防止体热过度地散发,形成机体的贮能保温层。牦牛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外形紧凑、垂皮小、外周附件和体表皱褶少的体态,因此散热量小。在牦牛同寒冷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保存了有利于耐寒的被毛变异。牦牛全身着生长而密的粗毛,长而粗的被毛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使躯体免受风雪严寒冻害。牦牛被毛是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的混型被毛,较单一纤维类型被毛增加了绝热层次和厚度,具有很高的保温性能。同时,肩部、胸腹下部和大腿部还密生长毛,便于保温。另外,牦牛汗腺发育差,可减少体表的蒸发散热,降低因严寒而对热能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牦牛怕热,遇到气温升高,天气闷热时,则表现烦躁不安,停止采食,向山顶或山口转移,以求凉爽,躲避蚊蝇袭扰。因此,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性和很大的可塑性。
(3)牦牛适应高山草原矮草采食的生物学特性牦牛对高山草原矮草的采食有良好的适应特性,主要表现在牦牛鼻镜小、嘴唇薄而灵活、口裂亦较小。舌稍短,而舌端宽而钝圆有力,舌面的丝状乳头发达而角质化。牙齿齿质硬而耐磨。牦牛既能卷食高草,也能用牙齿啃食3~5厘米高的矮草,冬春季还能用舌舔食被踏碎或被风吹、鼠咬断的浮草。这样多种采食方式的结合,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草层的牧草,尽可能多采食。高山草原的冬春季,牧草往往被积雪覆盖。在饥饿的情况下,牦牛可以用蹄子刨开10~20厘米厚的积雪,也可以用颜面撞开堆积的厚雪啃食枯萎矮草。夏秋可用舌卷食高草,采食能力极强,且行动敏捷。善于走高山险路、陡坡及沼泽地,也能钻入荆棘灌木丛中采食。夏季遇到天气骤变,雨、雪、冰雹交加时仍照常采食。由于牦牛瘤胃蠕动频率较恒定,几乎不受采食与否和饥饱的影响,因而能终年放牧。牦牛的牧食过程,随年龄、性别、个体等有一定差异。一般成年母牛、公牛、驮牛能勤奋采食,较青年牛游走少。年龄大的牛牧食周期长,这是由于年龄大、体大、消化道容量大,但采食速度较慢,只有多采食,减少游走,才能饱腹。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土种志》
详情
  • 官方电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