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语言最初是怎么被相互翻译的?
因为人的生理特点是相同的,所以就算语言不通,提供相似的生理特点,人类与人类就可以进行沟通。所以不管语言差别多大都可以交流,与部分聋哑人交流的困难程度远大于不同语种的正常人,所以哪些照顾他们的人很值得尊重。最开始的时候,是用肢体语言开始相互翻译。至于到底谁是第一个人我觉得应该没有记载,而且翻译最初只是一种简单技能,因为这个世界的语言多到人类无法想象,村子和村子之间就会有语言差别,而且居住的环境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习惯,就中国来说对事物的命名完全取决于承传,蛤蟆和青蛙不同吗,蛤蟆和癞蛤蟆相同吗,我向你解释我认为蛤蟆和青蛙一样就算一个翻译的过程。只是因为需求变大了,所以才会有翻译的职业出现,而且语言也在不断的进化,最奇妙的就是好多语言的进化都是因为翻译,日本自己说自己是'哑谋偷'[谋读的要快要轻]中国翻译过来就叫"野马台"这个就得靠联想了,也没有个对错,很囧,最典型的就是外来语,我们称为音译。比如什么"瞬间""干部""宅男""摩托"这里有的是音译有的是字译。因为肢体语言太累了每次解释太繁琐所以就语言之间就不断进化让不同地域互相理解和学习,俄罗斯现在还叫咱们"七大爷"呢,契丹的音译。你还和他们解释吗,我们叫中国,他们叫中国就叫七大爷,太较真儿没什么意思。最后到底是谁建立的这个体系,我赞同"商人"这一群体,因为有需求而且比较直接,至于传教的说法我觉得比商人要晚一点,先是满足生理的需求其次才是精神需求。
并不存在那么的一个所谓的「第一个学外语的人」。不同语种间的翻译是这样发生的:A 是一种语言,B 是另外一种语言。某个会 A 语言的人和某个会 B 语言的人因某种原因接触,于是两人慢慢开始了解对方语言中所说的音/形/意,尽管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接着或同时,另一个会 A 语言的人和另一个会 B 语言的人因某种原因接触,于是这两人也慢慢开始了解对方语言中所说的音/形/意,尽管也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当这样的接触发生在足够多的人群中时,以 A 语言为母语的人群中会一点 B 语言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产生交流,互相学习/整理,于是就能对 B 语言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慢慢形成比较正式规范的翻译工作;以 B 语言为母语的人群中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两种语言文化间最初的文化碰撞契机,和他们的物理距离的远近和有很大的联系。一般来说,距离太远,那一般由个体或集体移民而接触到;而教近的,则可能在不知道多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某种形式的交流,但语种的分歧,本身就是因为有地域划分。所以不管多近的两种语言,在文明最初阶段,应该是有明显的物理距离,在这距离下,说不准就让传教士/战争侵略抢在了文化交流的前头。所以两个语种之间最初的交流,可能无从考证。可能是异族通婚,然后他们的小孩承担了语言交流的责任。对于这点我不是很认同:侵略/交流→结婚 → 生孩子 → 孩子长大到有一定认知能学语言 → 孩子学会了语言→孩子会识字写字→孩子去整理,这段时间相当长,那么长的时间,夫妇间语言不通不难过吗,其他大人们打酱油的吗,在小孩学会2门语言前,应该已经有大人一定程度学会对方语言并开始整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