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冷链运输存在什么问题?
就中国而言,相比发达国家的冷链运输产业,有6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冷藏运输方面。目前我国冷链运输车大部分采用国际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跑长途,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冷藏运输率(即易腐货物采用冷藏运输所占的比例)约 10%~20%,而欧、美、日等发
达国家均达到 80%~90%。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 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 50%。我国每年的冷藏物流损失超过 750
亿元人民币。不过对于基础设施的研发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开展中,据悉,CIDI希迪智驾研发了一款智慧多功能冷藏车“智鲜仓”,通过多功能保鲜技术应用(负压控制技术、气体调节技术、乙烯控制技术以及内流场分析技术),实现生鲜果蔬运输的几乎为零损耗,箱体内货物温差控制在±1°,还能由托运方全程监控箱内各项数据(避免一些司机为了节油大部分时间关闭冷气,造成货物损腐)。第二,冷库方面。在冷链物流的冷库设备环节,
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 700 多万m³,但冷库的结构并不合理,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二、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
目前,我国的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
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
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大约 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下运销的。冷冻食品产销冷链虽然稍好,但部分产品在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时,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并非“全程冷链”。
三、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目前,易腐食品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共存,但两者的总物流量比例是前者约占 80%,第三方物流约占 20%。例如我国知名的双汇、三全等食品巨头,大多靠自己的冷链物
流来完成服务。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及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很少有冷链物流企业能保证对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温度控制,使得多数生产厂家不愿也无法放心地将冷藏物流业务外包,只能是自行经营,
即使外包,也是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送,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四、冷链物流标准化缺失
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国家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与执行,以致冷冻食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细化的系统性的技术标准,如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
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要求与规范、冷链运输行业技术标准与设备标准、冷链运输行业运营流程、功能模组标准化等都尚未见出台,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五、冷藏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的冷藏保温技术有待发展,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导致各个环节信息阻塞,冷冻类
产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增多,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六、信息化水平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硬件水平和货物运作要求较之普通货物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对于信息化的配置和运营人员的管理水平、应急处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我国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而冷链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运营人员大多数是从普通物流转变而来,不仅对产品特性不熟悉,对于冷链物流的运营要求掌握程度更低,冷链物流应急预案能力亟待提高。
2024-07-10 广告
但目前冷链运输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下四点:
1、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
我国现有冷冻冷藏库房大都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兴建的,设备陈旧,而且冷库结构也不尽合理。大多重视大型冷库的建设,批发零售冷库的建设也略显不足,这就不能保障易腐食品在流通前的质量。冷藏运输方面,我国现有的冷链运输车大部分采用国际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
2、第三方物流参与度不足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的状况主要是以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性运输为主,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并不健全,很难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这就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导致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达到一些他们对于物流配送时间、储存条件等的要求,加上食品、药品等本身有效期的特殊性,大多数企业无法放心地将冷藏物流业务外包,不得不自营物流以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
3、冷链物流技术管理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不高
总体而言,我国的冷链物流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仍处于发展早期的冷冻设备装备阶段,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此外,企业在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上的投入有限,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操作人员匮乏,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仍不健全,导致各个物流环节信息不畅,食品在运输途中存在大量耽搁延误现象,影响了我国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4、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完整的冷链体系的发展滞后。疫情爆发后,就国内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要求而言,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也是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因为在我国,一套能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还较少。
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很难做到流通标准的统一,现阶段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
二、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需要对温湿度有严格的控制,要做好从仓库到运输车到门店到货架运输过程中减少短暂恒温保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
在我国冷链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建设冷链系统和操作专业化的人才是非常缺少的,因为冷链系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现阶段因为疫情更是时冷链运输行业在上半年大火了,缺乏统一管理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四、对于冷链车辆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行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冷链车,我们很难知道这些冷链车是否是临时车还有由公司统一管理。对于临时车而言,司机为了赚钱或许会在运输途中偷偷关闭制冷机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我们需要对车辆进行安装一些温湿度监控设备,强制让临时车辆安装,会引起司机的一些反感。对于临时车最好是用一体式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需布线拆装。
据我所知物美华联都在使用图川冷冷无线温湿度监控设备。
在B2B环节,冷链运输还是有保障的,但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有时就不那么靠谱了。中国许多超市,包括品牌超市中的肉、菜、乳制品和冰激凌在这个环节的供应中多以常温车加棉被的形式。毕竟温度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从温度要求到各个环节,很多商家都本着“能省则省”的观念。
纵观冷链物流的整体发展,并不能够将这种现象完全归咎于零售商。与国外相比,冷链物流在各方面仍然有上升的空间。
以美国为例,冷链物流除对温度要求严格以外,在时间方面也有严苛的标准,汽车产业在美国起步早。加之美国拥有完整的交通运输网,使得冷链物流更为发达。
在分工方面,美国对冷链物流的分工异常明晰,各个环节都明确自己的职责。运输方只负责确认司机,仓储方只负责卸货,维修公司只负责抢修。尽管分工细致会繁琐,但长时间积累下来,各地分工专业性极强,质量、速度与技术方面迅速提高,提升了冷链物流的可操作性。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外冷链物流拥有先进的辅助设备,如卡车卫星定位系统、远程控制平台、车载电脑等。提升了冷链的运输效率,并为顾客提供节约成本的服务。
为确保货物符合规定,企业与政府通常保持紧密的联系,向相关部门提供生产商及托运人的资料。在一些冷链企业的仓库中,有美国海关授权进行进出口货物的安检设备与FDA(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专员对货物进行现场检查的工作岗,严格确保货品的质量与安全。
而在中国,冷链运输属于“贵族运输方式”,尤其是空运。但想要省时间就必须多花钱,空运对制冷和保温均有很高的要求。在冷链运输行业中,时间等于一切,时间关乎委托方的利润、运输商的信誉以及消费者的食用和使用的安全。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