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著名的巨作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力,其中以四大名之为代表,《红楼梦》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这四大名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通过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不断翻拍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四大名著还是非常热爱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四大名著,却不知道原来应该是六大名著的,为什么在建国之后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了呢?
当时出版社以及专家、学者经过谨慎负责的讨论,初步选出了这六本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但是有些专家则认为,出版书籍是为了弘扬文化,书中的内容就一定要积极向上的,毕竟书籍出版之后会全面普及,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应该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经过新一轮的讨论最终决定去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剩下现在我们都熟知的四大名著。
为什么会把这两本书去掉呢?主要原因是书中内容不合适,除了熟知的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两本分别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很多人都看过《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龄,作品中通过各种妖、怪揭露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抨击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其内容都是发生在赶考书生和妖怪身上,对于当时的青少年来说起不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所以把《聊斋志异》排出在外。
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更是运用了高超的手法讽刺了人性的善恶,虽然表达出对当时封建社会敢于坚持抗争的赞美,但同时也通过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人性从善转变为恶的残酷过程。这本书中的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过于残酷,不利于他们心理成长。因此也把《儒林外史》排出在外了。
我们都知道有四大名著,却不知道以前其实是六大名著,只是在解放后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另外两部被淘汰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它们的市场接受度不够加上文学本身的一些问题。
《红楼梦》加上清朝另外两本文学价值极高,且影响极大的小说出世——蒲松龄在康熙年间成书的《聊斋志异》,吴敬梓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儒林外史》,这三本清代小说,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明代小说一起,被并称为“六大名著”。
那么为什么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呢?这其实是当时国家为了要求文化普及,需要出版四部长篇小说,但是当时的有六本,进攻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删除了两部,然后就慢慢的变成了“四大名著”。而被删除的两部小说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当时解放后,提出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人民出版社响应号召,迅速出版了“六大名著”中的《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四本古典小说,四本小说一经发行,便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和好评,其他出版社见状,风行效仿,也只出版这四本,于是“四大名著”这一说就此形成。
《聊斋志异》实际上是一部鬼怪小说,而且在后世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也是非常受人们的喜欢。但是相对于来说,故事还是比较分散的,属于一个小故事集锦,所以最后被刷下来也是情有可原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描述官场的小说,这样的书籍描写的太过于现实,相信很多人在看完之后都觉得不怎么舒服吧。但是其实,另外两本书也是非常好的著作,要是闲暇的时候大家拿出来读一下,也算是增长一下自己的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