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上观山水,雾都山城雾山峦。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扩展资料: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
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下联对:“揽秀台前揽秀色”。
这副对联,难度在于开头,观音山上观山水,观音山是地名,而三字地名的前两个字又是名词观音,这两个字的名词的第一个字又可以做动词使用,就是后面观山水的动作,更难的是观山水中的山又与观音山的山是同一字;
而观音山对上揽秀台,山上对台前, 观山水再对揽秀色,对于秀色也切合了联中有诗意的要求。古语有秀色可餐之比喻。
扩展资料:
中国对联的绝妙之处为大众所喜爱的最大特征是“机巧”,谐音、拆字,叠字,双关,回文,双关,隐字,用方位,用天干地支,用药名,用人名,用地名等奇妙机巧在对联文化中无所不用。如: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上联中的童子与桐子谐音,而落与乐(方音中也有“乐”读作“luo”)也谐音,从语义上又非常通顺,小童子打桐子,桐子落了下来,童子非常欢乐,由此凑成极有画面感;
又极富情趣的情境。下联也极巧合,丫头与鸭头谐音,而咸与嫌也谐音,,从语义上也非常通顺,丫头啃吃鸭头,鸭头太咸,因此丫头非常嫌弃。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寒江关前寒关门
望采纳,谢谢
下联:望仙峰下望峰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