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3-09-09
展开全部
秦始皇、秦二世
西汉
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孺子婴
新
王莽
公孙述
刘盆子
东汉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
蜀汉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末帝孙皓
西晋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汉(前赵)
刘渊、刘曜
北凉
沮渠蒙逊,凡二主
夏
赫连勃勃,凡三主
前燕
慕容皝,凡三主
后燕
慕容垂,凡五主
南燕
慕容德,凡二主
西秦
乞伏国仁,凡四主
南凉
秃发乌孤,凡三主
后赵
石勒,凡七主
成汉
李雄,凡三主
前秦
苻洪,凡七主
后凉
吕光,凡四主
后秦
姚苌,凡二主
前凉
张重华,凡五主
西凉
李诇,凡二主
北燕
冯跋,凡二主
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帝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
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元帝萧绎 、敬帝萧方智
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倩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浚)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文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修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桓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
隋
文帝杨坚 、炀帝杨广 、恭帝杨侑
唐
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则天皇帝武曌 、中宗李显(哲)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漼 、僖宗李儇<俨> 、昭宗李晔(敏、杰) 、昭宣帝(哀帝)李祝<祚>
五代十国
后梁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末帝朱瑱
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闵宗(李从厚)、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塘) 、出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暠,本名刘知远) 、隐帝(刘承佑)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
十 国
吴
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宗杨隆演、杨溥
南唐
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
吴越
武肃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佐、忠逊王钱倧、忠懿王钱俶
闽
忠懿王王审知、嗣王王延翰、惠宗王鏻、康宗王昶、景宗王曦、天德帝王延政
南汉
高祖刘(龙字下面天)、殇帝刘玢、中宗刘晟、后主刘(金字边一个长)
楚
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 、
马希崇
荆南
武兴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贞懿王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
前蜀
高祖王建、后主王衍
后蜀
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北汉
世祖刘旻、睿宗刘承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
宋
北宋
太祖赵匡胤 、太宗赵炅 、真宗赵恒 、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徽宗赵佶 、钦宗赵桓
南宋
高宗赵构 、孝宗赵眘 、光宗赵敦 、宁宗赵扩 、理宗赵昀 、度宗赵禥 、恭帝赵显 、端宗赵昰 、卫王赵昺
元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铁穆耳) 、武宗(海山)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文宗(图帖睦尔) 、明宗(和世) 、宁宗(懿璘质班)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炆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炽 、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镇 、代宗(景帝)朱祁钰 、宪宗朱见深 、孝宗朱佑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熜 、穆宗朱载垕 、神宗朱翊钧 、光宗朱常洛 、熹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检
清朝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世祖(顺治帝)福临 、圣祖(康熙帝)玄烨 、世宗(雍正帝)胤禛 、高宗(乾隆帝)弘历 、仁宗(嘉庆帝)颙琰 、宣宗(道光帝)旻宁 、文宗(咸丰帝)奕詝 、穆宗(同治帝)载淳
德宗(光绪帝)载湉 、末帝(宣统帝)溥仪
全都在这里了
西汉
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孺子婴
新
王莽
公孙述
刘盆子
东汉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
蜀汉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末帝孙皓
西晋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汉(前赵)
刘渊、刘曜
北凉
沮渠蒙逊,凡二主
夏
赫连勃勃,凡三主
前燕
慕容皝,凡三主
后燕
慕容垂,凡五主
南燕
慕容德,凡二主
西秦
乞伏国仁,凡四主
南凉
秃发乌孤,凡三主
后赵
石勒,凡七主
成汉
李雄,凡三主
前秦
苻洪,凡七主
后凉
吕光,凡四主
后秦
姚苌,凡二主
前凉
张重华,凡五主
西凉
李诇,凡二主
北燕
冯跋,凡二主
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帝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
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元帝萧绎 、敬帝萧方智
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倩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浚)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文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修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桓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
隋
文帝杨坚 、炀帝杨广 、恭帝杨侑
唐
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则天皇帝武曌 、中宗李显(哲)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漼 、僖宗李儇<俨> 、昭宗李晔(敏、杰) 、昭宣帝(哀帝)李祝<祚>
五代十国
后梁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末帝朱瑱
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闵宗(李从厚)、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塘) 、出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暠,本名刘知远) 、隐帝(刘承佑)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
十 国
吴
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宗杨隆演、杨溥
南唐
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
吴越
武肃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佐、忠逊王钱倧、忠懿王钱俶
闽
忠懿王王审知、嗣王王延翰、惠宗王鏻、康宗王昶、景宗王曦、天德帝王延政
南汉
高祖刘(龙字下面天)、殇帝刘玢、中宗刘晟、后主刘(金字边一个长)
楚
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 、
马希崇
荆南
武兴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贞懿王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
前蜀
高祖王建、后主王衍
后蜀
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北汉
世祖刘旻、睿宗刘承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
宋
北宋
太祖赵匡胤 、太宗赵炅 、真宗赵恒 、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徽宗赵佶 、钦宗赵桓
南宋
高宗赵构 、孝宗赵眘 、光宗赵敦 、宁宗赵扩 、理宗赵昀 、度宗赵禥 、恭帝赵显 、端宗赵昰 、卫王赵昺
元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铁穆耳) 、武宗(海山)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文宗(图帖睦尔) 、明宗(和世) 、宁宗(懿璘质班)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炆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炽 、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镇 、代宗(景帝)朱祁钰 、宪宗朱见深 、孝宗朱佑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熜 、穆宗朱载垕 、神宗朱翊钧 、光宗朱常洛 、熹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检
清朝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世祖(顺治帝)福临 、圣祖(康熙帝)玄烨 、世宗(雍正帝)胤禛 、高宗(乾隆帝)弘历 、仁宗(嘉庆帝)颙琰 、宣宗(道光帝)旻宁 、文宗(咸丰帝)奕詝 、穆宗(同治帝)载淳
德宗(光绪帝)载湉 、末帝(宣统帝)溥仪
全都在这里了
2013-09-09
展开全部
远古神化时期 约10000年前-4000年前
伏羲 约8000年前
女娲 约6000年前
燧人 约5500年前
有巢 约5300年前
神农 约5000年前
夸父 约4800年前
蚩尤 约4500年前
五帝时期 约4300年前-4000年前
黄帝 约4300年前
颛顼 约4200年前
帝喾 约4150年前
唐尧 约4060年前
虞舜 约4000年前
奴隶制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夏 约公元前2000年(前21世纪)
商 公元前1562-前1066
周 公元前1066-前770(周实际已灭亡)
春秋(先后霸主:齐,宋,楚,晋,秦。春秋五霸)公元前770
战国(齐,楚,偃,韩,赵,魏,秦)公元前476
原始理想化封建制度时期 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6世纪
秦 公元前221-前206
西楚 公元前206-前202
汉 公元前202-公元8年
新(王莽)公元8-23
后汉 公元25-183(后汉实际已灭亡)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263(三足鼎立已破)
晋 公元265-316(晋沦为地方政权)
五胡十六国 公元304年-439年
成汉 公元304-347
汉赵 公元304-329
东晋 公元317-420
后赵 公元319-351
前凉 公元320-376
前燕 公元337-370
冉魏 公元350-352
前秦 公元351-394
后燕 公元384-407
西燕 公元384-394
后秦 公元384-431
西秦 公元385-431
后凉 公元386-403
南凉 公元397-414
北凉 公元397-439
南燕 公元398-410
西凉 公元400-421
西蜀 公元405-413
夏 公元407-431
北燕 公元407-439
南北朝 公元439年-公元581年
北魏 公元386-534
东魏 公元534-550
西魏 公元535-551(实际西魏已亡)
北齐 公元550-576
北周 公元557-581
宋 公元420-472(宋实际已亡)
齐 公元479-498(陈实际已亡)
梁 公元502-550(梁实际已亡)
陈 公元557-582(陈实际已亡)
封建制度巅峰时期 约公元6世纪-公元10世纪
隋 公元581-617(隋实际已亡)
唐 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79年
后梁 公元907-923
后唐 公元923-936
后晋 公元936-946
后汉 公元947-979
后周 公元951-960
(十国:歧,南楚,吴越,前蜀,南吴,桀燕,南汉,南平,闽,后蜀,南唐)
封建制度成熟时期 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宋(辽)公元960-1127(宋沦为地方政权,辽 公元916-1125)
金(西夏)公元1115-1234(西夏 公元1032-1227)
元 公元1206-1370
封建制度完善时期 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明(鲜卑,瓦剌,鞑靼)公元1368-1644(明沦为地方政权,先辈瓦剌既蒙古 公元1206-1630)
顺 公元1644-1645
清 公元1644-1912
封建制度崩溃时期 公元18世纪-公元20世纪
义和团(拳)约公元1887-公元1900年农历5月
民国(伪)公元1911年10月10日-公元1928年
袁世凯称帝 公元1915年-公元1916年
军阀混战 公元1916年-公元1928年
张勋复辟 公元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共和制度成型时期 公元20世纪初-公元20世纪末
民国(真)公元1928年-公元1949年(民国沦为地方政权)
日本(侵)公元1931年-公元1944年(实际大部分日占区已经收回)
解放战争 公元1947年-公元1951年(全国性全面解放)
理想共和制崩溃时期,理性共和制完善时期 公元20世纪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年-
伏羲 约8000年前
女娲 约6000年前
燧人 约5500年前
有巢 约5300年前
神农 约5000年前
夸父 约4800年前
蚩尤 约4500年前
五帝时期 约4300年前-4000年前
黄帝 约4300年前
颛顼 约4200年前
帝喾 约4150年前
唐尧 约4060年前
虞舜 约4000年前
奴隶制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夏 约公元前2000年(前21世纪)
商 公元前1562-前1066
周 公元前1066-前770(周实际已灭亡)
春秋(先后霸主:齐,宋,楚,晋,秦。春秋五霸)公元前770
战国(齐,楚,偃,韩,赵,魏,秦)公元前476
原始理想化封建制度时期 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6世纪
秦 公元前221-前206
西楚 公元前206-前202
汉 公元前202-公元8年
新(王莽)公元8-23
后汉 公元25-183(后汉实际已灭亡)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263(三足鼎立已破)
晋 公元265-316(晋沦为地方政权)
五胡十六国 公元304年-439年
成汉 公元304-347
汉赵 公元304-329
东晋 公元317-420
后赵 公元319-351
前凉 公元320-376
前燕 公元337-370
冉魏 公元350-352
前秦 公元351-394
后燕 公元384-407
西燕 公元384-394
后秦 公元384-431
西秦 公元385-431
后凉 公元386-403
南凉 公元397-414
北凉 公元397-439
南燕 公元398-410
西凉 公元400-421
西蜀 公元405-413
夏 公元407-431
北燕 公元407-439
南北朝 公元439年-公元581年
北魏 公元386-534
东魏 公元534-550
西魏 公元535-551(实际西魏已亡)
北齐 公元550-576
北周 公元557-581
宋 公元420-472(宋实际已亡)
齐 公元479-498(陈实际已亡)
梁 公元502-550(梁实际已亡)
陈 公元557-582(陈实际已亡)
封建制度巅峰时期 约公元6世纪-公元10世纪
隋 公元581-617(隋实际已亡)
唐 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79年
后梁 公元907-923
后唐 公元923-936
后晋 公元936-946
后汉 公元947-979
后周 公元951-960
(十国:歧,南楚,吴越,前蜀,南吴,桀燕,南汉,南平,闽,后蜀,南唐)
封建制度成熟时期 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宋(辽)公元960-1127(宋沦为地方政权,辽 公元916-1125)
金(西夏)公元1115-1234(西夏 公元1032-1227)
元 公元1206-1370
封建制度完善时期 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明(鲜卑,瓦剌,鞑靼)公元1368-1644(明沦为地方政权,先辈瓦剌既蒙古 公元1206-1630)
顺 公元1644-1645
清 公元1644-1912
封建制度崩溃时期 公元18世纪-公元20世纪
义和团(拳)约公元1887-公元1900年农历5月
民国(伪)公元1911年10月10日-公元1928年
袁世凯称帝 公元1915年-公元1916年
军阀混战 公元1916年-公元1928年
张勋复辟 公元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共和制度成型时期 公元20世纪初-公元20世纪末
民国(真)公元1928年-公元1949年(民国沦为地方政权)
日本(侵)公元1931年-公元1944年(实际大部分日占区已经收回)
解放战争 公元1947年-公元1951年(全国性全面解放)
理想共和制崩溃时期,理性共和制完善时期 公元20世纪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6-08-06
展开全部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但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
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
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若按此姓氏分布又有380位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但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
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
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若按此姓氏分布又有380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