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2019-04-09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节日——端午节,也称端阳、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龙日等。端午节的称谓众多,间接表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便如此。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纪念屈原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反对楚国屈辱求荣,主张连众抗秦,但遭到了楚怀王和权贵们的迫害,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后来,秦国大军攻占了楚国的京城——郢都。62岁的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残酷现状,在忧国忧民的悲愤情绪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了。江中捕鱼的渔民们闻讯前来打捞,却总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防止他的尸身被鱼虾蟹吃掉,人们便用艾叶包了糯米,投进江中。此后,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每到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划龙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春秋时代楚国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投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人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这时吴军士气高涨,百战百胜,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议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诬陷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原本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城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听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也为纪念伍子胥忌辰之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掉遴江中淹死了,却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方14岁,为了找到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痛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自尽。奇怪的是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人们为曹娥的孝心感动,官府为曹娥立碑颂扬。从此传为神话。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据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写。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建造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改名为曹娥江。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善于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美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很大。在预谋起义时被清兵所捕。捕后英勇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五日在绍兴古轩亨口英勇就义。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并与诗人节合并进行纪念,而诗^\节也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挂菖蒲与艾草的本意是用来避邪驱毒。有关这个风俗有一个民间传说:在唐僖宗年间,黄巢带着军队在民间杀了许多无辜百姓。只要老百姓一昕到黄巢要来,就忙去避难。有一次,黄巢带着军队攻打河南时,看到一个妇女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他十分好奇,就上前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血脉,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能牺牲自己的骨血,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颇受感动,并告诉妇人,只要在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开黄巢之祸。妇人一家果然躲过了灾祸。这后来就演化为在端午挂菖蒲与艾草的习俗。
喝雄黄酒。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逐渐增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效;也因《自蛇传》的故事中,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现出蛇形,所以民众纷纷效仿,希望能起到驱邪的作用。
包粽子。据说粽子起源于屈原投江。他投江后,民众怕他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因此用竹筒装好米食掷人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抛人江里喂鱼、虾,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非常盛行。这种食品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来往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十分有名,市场上也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要吃几个粽子。粽子有不少品种,还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做成,也有不掺别的食品,直接来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用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人们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划龙舟。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节目。划龙舟比赛,除了通常所认为的寻找屈原遗体之意外,更标志着一种驱邪祈福的仪式。因此划龙舟前还要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并请巫师作法祈求胜利;比赛过后,百姓还会舀取江水净身,祈求趋吉避邪好兆头。
立蛋。相传每年端午正午十二时,鸡蛋可直立在地上。这也许是由于人们认为端午节正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吉时,圆滚的蛋吸收天地之正气,就可以竖立不倒。
打午时水。午时水是指端午节正午打上来的井水。相传用它来泡茶酿酒非常香醇。由于水质纯净无毒,久存也不会变质变味,具有治病、解热、去毒的神奇作用。如果找不到井水,可用经阳光照射的自然水源代替,或是在家取用“午时”汲取的水以表心意便可。
挂五毒符。夏天气温逐渐上升,万物也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包括人见人怕的毒虫子。所谓的五毒,就是“蛇、蝎、蟾蜍、蜥蜴、蜈蚣”。据说这五种有毒虫子如果同时在一个空间,会停止斗争、和平共处,因此才会有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的习俗。
挂香包、拴五色丝线。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香包多种多样,玲珑悦目。后来演化为装着特殊香气的香粉。香包的造型也从过去的小老虎、传统戏剧人物变为超可爱的哆啦A梦、神奇宝贝这些卡通人物。
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此,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头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五色线。拴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讲话。五色线不能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相传,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免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带走,儿童从此可以得到平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挂钟馗像,用来镇宅驱邪。唐明皇一次做梦,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逮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唐明皇问大鬼是何许人。大鬼说他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面貌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就自杀了。然后他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唐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并通令天下于端午时统统张贴,来驱邪魔。
端午习俗发展到现在,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逐渐消失;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成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官方电话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本报综合)
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