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应如何养阳、养心呢?
2019-04-12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心主夏,那么,夏季应如何养阳、养心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精辟的论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蒸,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日长,情志应当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适应夏季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因为夏季养“长气”不足,到了秋季奉养“收气”力量便不够。
立夏后,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从中医理论上讲,此时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心在人体个脏器中起主导作用,将氧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夏天炎热易使人心烦易怒,心绪不宁,而心烦就会加速心跳频率从而加重心脏负担.特别是原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更容易发病.因而夏季养心特别重要。
一、心的功能
1.心藏神明
心脏为五脏之一,是人的生命根本、活动主宰,在五脏六腑之中居于首要位置。《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体的神明是藏在心里的,所以古时人们不说“心脏”,只说“心”。 那什么叫“神”?《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关于“神”的定义:“两精相搏谓之神。”所谓“两精”就是指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功能才被称为“神明”。即人的心气足了以后,外散出来的才是神明。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七情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在心,为心神所统师,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
2.心主血脉
现在一说到“血”,我们都认为鲜红的液体就是血,但是在中医里,关于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指脾胃,“受气取汁”指人吃下食物的精华可以变化出一种东西,“变化”指一个运动过程,“赤”相当于动词,赤原本是红颜色,在这里红颜色就代表输布之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吃下饭以后,产生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发散出去,这就叫“是谓血”。这个“血”有动词的含义,即人吃下去东西,水谷精华还能够输布四方,才是血。 二、心静自然凉
夏季属火,夏天心火当令,对应的脏腑为“心”, 人易闷热不安,心烦躁动,但只要保持心境平和与豁达,自然会有丝丝凉意从心中散发出来。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夏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即使俗话说的“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闭目养神都有利于“心”的养护。而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心静自然凉这种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只要保持心境平和与豁达,自然会有丝丝凉意从心中散发出来。因在心境平静的时候,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所以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就下降,故人的代谢减慢,人的心率也减慢,躁热感就会减轻,因此,心静自然就凉。可做些安静的事情如:绘画、栽花、书法、钓鱼、下棋等,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低脂、低盐、清淡饮食有利于心脏的养护。因此从初夏开始调节情绪,劳逸结合,及时补充营养物质,才能安然度过夏天。
三、养心怕生气
“养心”除了能顺应中医理论夏季养生理念以外,也有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夏季,气温过高本来就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病人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即便是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情绪暴躁等现象。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死的吗?是被他女儿活活气死的。6月的一天,老臣尉迟恭和程咬金之妻一起来勤政殿面君,揭穿了高阳公主骗取诏书强休驸马之嫂(公主的妯娌),辱骂公爹,逼死宰相房玄龄的真相。李世民方知自己是受了女儿欺骗,害死了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帮自己登上皇位的老臣,深感痛悔不已。就宣高阳公主问罪,却遭公主顶撞。一气之下,感到胸痛难忍、憋闷窒息。
????很显然,李世民猝死是以心绞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脏性猝死”,发病不到一个时辰,来不及抢救就一命归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