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医美行业前景如何?
截止2020年1月来看,医美行业前景不错,属于朝阳行业,未来可期。
随着“颜值时代”的来临,医疗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美成为风口上的“朝阳行业”,市场发展迅速、空间广阔。全新的机遇伴随着更多的挑战,在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下,医美市场也在加速行业洗牌的步伐。
医疗美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源于英国,而后相继兴盛于美国、韩国。中国医美市场起步于建国后,发展初期以公立医院整形科为主。
2008年随着国际合作增多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医美加速发展,涌现了华熙生物、丽都整形等一批代表性的医美企业。2014年伴随着互联网医美服务商的推动,中国医美行业迎来爆发,有望成为全球医美行业发展的下一个重心。
2018年,我国医疗美容项目产业规模达超1200亿元,约占全球医疗美容总规模的15%,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近24%。随着医疗美容市场的规范,80后、90后等核心医美消费人群的崛起,我国医疗美容行业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预计2023年有望突破3600亿元产值。
注意事项
1、医美术后也要做好日常的皮肤护理。也就是清洁、保湿及防晒。
其中,在洁面时,如果是有创性医美治疗,术后头3天是不能沾水的。洗脸时可以用毛巾擦拭未做治疗的区域,做过治疗的部位可以涂抗生素药膏。3天后可清水洗脸,不可以用洁面产品。
2、医美术后是需要加强保湿和防晒的。
保湿是修复的基础。尤其是在用完医美面膜后,最好擦温和的保湿霜或者皮肤屏障修复剂。这样才能促进皮肤的及时修复。由于医美术后皮肤抵抗力下降,要比平时更加认真的做好防晒。
在“颜值经济”的时代,国内医疗美容行业越来越火。随着人们收入增长、消费升级、女性抗衰老需求上升,我国医疗美容的市场空间巨大,各类资本争相竞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过度商业化的恶果,导致部分医疗美容行业已经违背了医疗的初心。医美行业如何克服现有困难健康发展?
发展机遇——市场潜力巨大
医疗美容从特殊治疗演变为大众医疗消费,超出医药范畴成为独立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美容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015年均增速接近20%。中国医美市场的存量需求正在快速崛起,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速在12.3%至39.1%之间,预计到了2020年医美行业规模较2014年的增幅将在100.4%至625.1%之间。
2015-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年中国医美市场仅以0.8%的微弱劣势低于巴西,随着中国医美发展进入“快车道”后,2017年中国医美增速超40%,总量超1000万例,标志着中国超过巴西,正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医美第二大国。预计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将突破万亿元。整形美容业也成为居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医美平台的男性用户占平台总用户的23%,比2015年的17%大幅增加;医美平台用户逐渐趋向低龄化特征,90后已经成为医美平台上的消费主力,00后也加入了整形大军,平台求美者平均首次整形时间已经从28岁下降到22岁;医美消费分期支付,降低消费门槛,拉动医美需求增长。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1998年~2017年,我国医美行业发生投资700余起,投资金额超过500亿元。1990年~2017年,我国医美行业成功上市150多家企业,筹资300余亿元。可见,医美行业正处在风口之上。
发展挑战——行业混乱
医美行业增速惊人,但现实情况是,医生资源有限,医美牌照审核严格,药品器材昂贵。在利益驱使下,少数无医疗经营许可证的“黑市”和培训几天就上岗的“黑医”纷纷出炉,并由此“成就”了一批“黑培训”机构,这些“黑”机构三四天就能培养出一个个“毁人不倦”的“美容战士”来。
过度商业化的恶果,已经违背了医疗美容的初心。一位参加过“培训”的美容院姑娘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培训班上学医出身的不到10%,剩下全是非医者,包括纹绣师、美容师、理发店的大工还有售货员等。
一个合格的整形医生专业知识要学5年,临床要学2年,经验累积至少3年,而在黑培训机构里,这些并无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学员们用盐水注射鸡腿打针练手,练上三天就出徒成了“医生”,四处给人微整形,后果可想而知。
如何克服现有困难健康发展?——加强监管
面对如此现状,医美行业良性的发展首先要规范,要建立信任感。国家需要重视医美行业,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保护行业,扶持行业,规范行业,使之健康发展。我们医美行业的目标不仅是为中国人民服务,还要为世界人民服务。我国在从医美大国向医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类问题。医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除了行业从业者自身,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使其实现产业化。
医疗美容不仅是医学的本质和美学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因此,“求美者”和医生做好心理准备很重要。整形美容手术不仅是一个医学手术,更是一个“走心”的手术。有句话说“女人没有玻尿酸不能活,整容医院没有女人不能活”。
整容医院为了实现持续发展,除了进行大型手术,还应该多提供如注射玻尿酸、补充胶原蛋白等能够使消费者持续投入的项目。作为消费者来说,应该有辨别具备医疗资质的医美机构和医生的能力,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医疗美容是运用手术、医疗器械、药物以及其他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各部位进行修复与再塑,进而增强人体外在美感的医学科学。近年来医美行业发展迅速,医美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4月,我国医美用户规模达到1807.3万人。
随着95后大军逐渐步入社会,成为了医美市场的消费主力,95后占整体医美用户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从具体医美项目来看,由于男女医美项目偏好不同,95后男性平均花费高于女性。
用户规模不断增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颜值管理,医美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我国医美用户规模达到1807.3万人。医美用户的增长推动医美市场需求持续提升,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75亿元。
95后为主要消费群体
随着95后大军逐渐步入社会,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消费能力也跟着提高,成为了医美市场的消费主力。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医美APP用户中,95后占比达到了29.2%,排名第一;其次是90后,占比达到了24.1%。90、95后合计占比超过了整体医美用户规模的一半。
从95后投入时间情况来看,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我国95后医美APP月均使用时长整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从月均7.0小时增长到8.3小时,说明95后对医美行业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男性平均花费高于女性
医疗美容主要分为手术类医疗美容和非手术类医疗美容。手术类医美项目,顾名思义通过手术形式进行的人体形态的修复或者是重塑;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即微整形、轻医美,这类项目一般来说风险系数不高,并且往往需要高频次,包括材料填充、面部皮肤紧致、激光嫩肤等。
从95后计划医美项目来看,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女性普遍计划做光子嫩肤、水光针和瘦脸针等非手术类项目,男性则更倾向于做隆鼻、植发和双眼皮等手术类项目。
由于95后男性偏好做手术类医美项目,而女性倾向于做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导致男女之间医美项目花费金额分布区间不一致。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女性医美项目花费金额大多处于5000元以下,而男性医美项目花费金额则多处于5000元以上。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整形医院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什么是医美
医美,全称“医疗美容”,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一般来说,医疗美容项目可以分为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四大类,各个大科目下又根据不容美容部位细分为诸多小类。
以是否需要动刀为标准,医疗美容又可以划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美容外科多为手术类项目,采取外科手术手段,从根本上改善眼、鼻、胸等面部、身体其他部位外观。
微整形多为非手术类项目,可分为注射填充类、无创年轻化、激光美容等,主要包括注射、激光疗法等微整形术,比如经常听到的“玻尿酸针”、“皮秒”、“溶脂针”、“美白针”等明星常用项目。
来一针吗?
B
医美现在为什么这么火?
1、“颜值经济”当道,追求美丽和展示美丽的效应使医疗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
2、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观念的转变,让更多人开始正视自己的“变美”需求,接受医美。
3、受到大众传媒影响,明星与网络红人带来的注意力经济,也在影响着消费者通过整形获得更大的身份认同。
4、80后、90后、女性作为医美行业的主要客户,希望通过医美自我取悦,获得自我认同感与满足感。
5、用户年龄层多元化渗透,男性群体逐渐认同并接受医美,60后、70后女性群体,也开始尝试以抗衰、养生为主的医美服务。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追求美丽和展示美丽的效应使医疗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美容行业成为“朝阳行业”。近几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达1367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2500亿元。
前景无限好
C
医美行业的“痛点”在哪里?
“利润在哪里,竞争就在哪里”尽管对医美行业的前景无限好,但据内部人士透露,行业主要存在以下痛点:
1)行业信息不对称
正规医美机构需要获得工商局和卫生局颁发的两证:医疗经营许可证和执业资格许可证,很多无资质美容院小作坊开设微整形注射等医美项目,存在非法行医,项目安全性风险难料。
有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存在过分拉低手术项目价格的现在,为了利润则又相继压低器械、药品、医生等支出,手术效果无法保证,医疗风险也会加大。各地频频出现的医疗美容事故或合同纠纷、虚假宣传引发的诉讼,使得医美行业从业者叫苦连连。
2)医美机构获客成本高昂
医美行业的消费属性强于医疗属性,医美机构始终需要依靠营销获客。而国内医疗美容市场的引流费用普遍偏高,这些费用最终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价格过高,则会影响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释放,而价格过低又会侵蚀医美机构利润,降低机构的盈利水平。
目前,民营医美机构仍是医疗美容的主力军,而各地区的美容机构、中医服务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获客来源,一旦消费者产生纠纷时,上述各家机构的法律责任均难逃其咎。
3)医美人才短缺制约行业发展速度
国内的医美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培养尚不能与行业发展速度同步,优质医生资源的匮乏也制约着整个市场迅速扩容,同时,医美机构对于优质医生资源的争夺,也会提高整个机构的运营成本。
目前已有数家医疗美容企业挂牌上市,如荣恩集团、俏佳人、春天医美、永成医美、柏荟医疗等。公开信息披露显示,上述挂牌上市的医美企业均采取了员工持股平台绑定资源的合作模式,绑定核心医疗人员、各区域负责人等。
D
我们的服务
面对如上行业痛点,医美行业所特需的解决以上法律风险的需求十分急迫,我们可以提供的服务:
一、 梳理公司各项协议安排,确立公司与各家代理商、服务商、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安排合法、安全、有效,最大化减轻公司法律风险,实现商业利润。
二、审核公司日常经营合同、美容服务合同、风险告知文件、结合行业领先医美企业制度,制定高标准、流程化的消费服务制度,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三、 规范用人制度,保护核心商业机密。审核并修订劳务合同、商业保密合同、设立竞业竞争制度,防止核心技术人员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四、设立股权激励制度,顺应公司发展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公司医疗资源,维护公司行业形象,从而保证医疗美容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利润率。
五、安排适当的时间和人员,就医美行业法律问题进行指导或培训。
六、处理公司业务相关纠纷咨询,包括客户投诉、消费者争议解决、不当宣传、侵权纠纷等。(若已涉诉,须另外收费)。
七、就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单个案件与第三方交涉、谈判,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八、就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项目起草、拟定、翻译项目法律文件及参与项目谈判及项目法律代理。
团队介绍
郭韧律师团队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的成员系由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律师组成,其中多名律师毕业于我国知名大学法学院、如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我们十分注重客户体验,团队律师通过专业、敬业的服务多次获得客户的称赞。我们十分注重合伙人在业务中的参与和指导,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客户实现商业目的,为客户规避风险并解决问题,促使交易成功。客户的成功便是衡量我们服务质量的标准,我们富有实践经验且具有商业意识的律师团队正是团队与客户共同成功的最大保证。
我们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组成工作小组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用我们团队律师的经验与专业技能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团队拥有十名以上律师,涵盖企业可能遇到风险的各个法律领域,优势互补,互相协作,能够解决企业遇到的绝大多数法律问题。
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政府、平台、消费者共治是关键
中国医美行业快速崛起 但是市场乱象不容忽视
“大家只关注到了医疗美容当中美容的属性,往往忽略了它的医疗特点。” 近日,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近些年来,医美行业呈现快速崛起之势,很多问题也随之产生。“三非”问题备受关注,据央视报道,医美整形中90%的事故来自“三非”。医美黑市主要指的就是“三非”市场,即非正规机构、非正规医生、非正规药械。
谈到医美行业乱象治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监处处长李崧在上述论坛上指出:“医美行业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具体治理中要加强医美机构资质审核,为消费者创造信息对称环境,向社会披露医师资格信息,留存医美平台的服务信息和交易记录,此外要加强对医美机构的日常监控,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处置。”
医美行业市场乱象亟待治理
在消费升级与社会办医等大潮下,医美走上了医疗健康行业的舞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仅达870亿元,到了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截止至2017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760亿元,同比增长40.8%。预计2018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470亿元左右。并预测在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达到3370亿元,同比增长36.44%。
2015-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但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相伴而生: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候任会长江华表示,改革开放40年到现在,特别是最近20年,医美行业发展非常快,但也参差不齐,发展是不平衡的。政府的监管、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经营都难以跟上这个发展速度。
“传统医疗是治病救人的,是刚性需求。而医美行业是非刚性医疗,它不涉及到基本需求,但做的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所以从政府到从业人员再到社会都要对这个行业重新界定。”江华说。
新氧发布的《2018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我国每百万人保有的整形外科医生数量为2.88位,远低于美国的20.88位和日本的17.54位,整形外科医生紧缺。江华表示,现在医美行业的医生,既有整形外科医生,也有从皮肤科医生、五官科医生转过来的,甚至理疗科、中医科医生都来做。有很多庸医假冒医生从事这个行业,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口碑和安全性大打折扣。
3月13日,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院长郭树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医师的问题很大,妇产科的大夫也在做,心脏内科的大夫也在做,进修了三个月就来做手术。说明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正规训练的整形外科医生太有限了。现在全行业最挣钱的是返修的,因为什么科的大夫都进来了,认为这个行业很赚钱。从法律上来讲,只要满足《职业医师法》都是可以的。但有很多东西是滞后的,我们要进行修正。”
除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外,不规范的宣传也冲击着人们对医美行业的信任。“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宣传对这个行业走向歧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这个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老百姓(61.600,
-0.28, -0.45%)只能在网上选择医生和医院,如果这一关不把好,那就是对求美者的一种不负责任。”江华说。
此外,假货泛滥也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华东宁波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冯幸福表示,医美行业假冒的药品器械零散走私非常猖獗,而且正规企业常常面临明知道这些药品器械不是真的,但却没有证据证明的局面。再者,即使正规企业举报了这些假货,最后的处罚也往往很轻。
行业共治是关键 政府、平台、消费者协同治理
医美行业问题层出不穷,各方面的主体牵涉着各方面的问题,当孤掌难鸣的时候,行业共治就成了各方的呼声。
在李崧看来,医美平台经营者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按照《电商法》的有关要求向政府部门报送平台内医疗机构的有关身份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疗机构的有关违法行为,有的涉及到广告违法或者商标侵权或者假冒伪劣的,这就涉及到综合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相关情况之后,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相关部门快速处置。
此外,医美平台要与有关部门建立案件协查机制,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行政部门自己不一定能够把案件办清楚,还需要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的医疗机构配合提供一些关键的数据、关键的证据。
针对医美广告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李崧表示,医美平台要与有关部门建立医疗广告的审查机制。在对外做医疗广告的时候,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在审查过程当中,要跟审查人员多接触、多沟通,把意图、目的说清楚,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降低广告的违法率。
李崧还表示,医美平台应与有关部门建立消费纠纷的快速调处机制,也就是绿色通道机制,要跟市场监管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共同处理好消费者的纠纷。
行业共治之外,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如何挑选正规的医院和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生,也是一大难题。
“医疗美容它是以医疗为基础的,所以正规的机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首先要有医疗资质,医疗资质是卫生行政部门有资格审查备案的,网上都能查到。任何一家经过审核合格的可以从事医美的机构网上都可以查到。”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在13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医生的选择上,张晓艳认为,从事医疗美容医师资质的人首先要有执业医师资格,这是基本条件,国家网站和市卫健委网站都能查到。此外还要有主诊医师资格。根据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医美管理办法,有了医师资格,再加上主诊医师资格,主诊医师就是主治医师以上,但也不是所有医生都可以做医美,主要是四类医生可以,即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
谈到消费者如何规避整形风险,张晓艳说:“首先要规避‘三无’现象,到正规医疗机构找有资质的医生用正规的产品,这是基本的安全保障。其次,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这是最重要的。”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