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现代的几点钟?古代午时有哪些讲究呢?
午时三刻换算为现代应该是十一点四十五分。
古代在唐代以后将十二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指的就是午正三刻,这个时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刻,而是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也就是十一点四十五分。
古时候时间的计算方法采用十二时辰计时法,当时的古人并不采用数字进行记录,而是选择了子丑寅卯作为标记,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为代表进行具体划分,例如,子(鼠)时是十一点到一点,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两点为正点,以诸如此类的方式依次进行划分。
我们经常会在古代的戏文小说里看到这样的场景,“午时三刻,推出去斩首”,在犯人到达刑场时,如果还没有到达午时三刻这个时间,人们常常会进行等待,直到时间到达才能开刀问斩。
午时三刻在古代通常被用来行刑,在这个时间,太阳刚刚好挂在天空的正中间,是地面上影子最短的时间,所以也被人们认为是阳气最盛的时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比较迷信,认为杀人是一件阴气很重的事情,不管犯人是否罪有应得,在被杀死以后,他的魂魄就会出来纠缠监斩官、刽子手等相关人员,所以,在杀人时一定要选择一个阳气最盛的时间,这样的话,才能将犯人的鬼魂压制住,不会对人们造成任何威胁。
午时三刻对犯人处斩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在这个时间,人们的精力往往最为匮乏,经常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在此刻处决犯人,犯人的痛苦会相对轻一些,这里也有体谅犯人的一些考虑,听起来似乎也有些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