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展开全部
废王皇后,不立武氏大唐帝国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玄宗的宫掖之中涌出一股不和谐的暗流——武惠妃的逐渐得宠,对王皇后的中宫地位产生了威胁,往日宫中的相安无事再难维持下去了。
王皇后是玄宗任临淄王时的原配夫人,玄宗诛韦后、灭太平,她都“颇预密谋,赞成大业”。其父王仁皎与同胞兄长王守一都是这几次政治冒险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王皇后婉淑贤顺,宫中上下衷心拥戴。但玄宗自从喜欢上武惠妃,对她是百般爱宠,武惠妃恃宠,就想取代王皇后。王皇后见武惠妃野心勃勃,很看不顺眼,就对玄宗发牢骚。言多不免有失,就越来越引起了玄宗的反感。好在王皇后日常对手下有恩,宫中没有人愿意打她的小报告,玄宗也无计可施,任凭武惠妃软语硬磨,他也没有强行废立。
不久,为了改变现状,王皇后之兄王守一竟然劝皇后行厌胜之术,寄希望从旁门左道谋求生路。这一法术自汉魏以来较为流行,但宫中均明令禁止,唐律中更将“造畜蛊毒、厌魅”定为十恶罪之“不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不久就被武惠妃觉察并告发,玄宗闻知,大为震怒。如果说在与姜皎密议之时他对废后尚有些犹豫的话,事到如今,玄宗是铁了心了。玄宗亲自审问,王皇后百口难辩。开元十二年(724)七月,王皇后被废为庶人,王守一被赐死。十月,废后郁郁而终。开元十四年(726),太子瑛的生母赵丽妃又突然死去。宫闱之中,不断泛起的阵阵涟漪,显然都与中宫之位有关。
此时,武惠妃在宫中已是炙手可热。姣丽可人的容貌与流光溢彩的风情成了她固媚邀宠的法宝,对于此时的武惠妃来说,入主中宫,位俪宸极,已是志在必得。然而,玄宗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明确的意愿。惠妃为玄宗特设的三妃之一,宫中已是宠贵至极,不过与皇后之尊还有相当的距离。内官虽贵,较之皇后也是地远天隔,不可同日而语。武惠妃于宫中虽位处尊贵,仍苦心孤诣地要入主中宫,奥妙就在于此。
姚崇像但由于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子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玄宗不愿冒险激起朝中对武周政治的痛苦回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也根本没有必要在立武一事上与朝中臣僚闹翻脸,因为他现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于当年高宗立后之时。因此,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武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这只是给予她的一种政治待遇与生活礼遇。武惠妃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死前,都没有获得皇后的名分,“贞顺皇后”的美谥,是在她死后追赠的。
自从玄宗废王皇后以后,皇后之位形同虚设。此后只有肃宗立张氏、昭宗立何氏为皇后,前者是在安史之乱中,后者是在唐末混乱之世,可作别论。其他像玄宗宠爱的杨玉环,仍只是加以贵妃之号,没有给她皇后的名分。后来像德宗皇后王氏是在她死的当天册立的,宪宗懿安皇后郭氏等也都是死后加册。皇后要到死后加谥,正是从玄宗时确立的。所以,玄宗对于控制内宫势力是有很大功劳的,一些史书上以溺于内宠、嬖幸杨贵妃为由而对他大加诋毁,恐怕有些言过其实。
罢张九龄,用李林甫玄宗在位45年间,宰相有34人。开元贤相以姚崇、宋璟为代表,张说、宇文融、张嘉贞、苏颋、裴光庭、韩休、萧嵩、裴耀卿和张九龄等风格各异,均为一时名相。开元十四年(726)中书令张说因遭宇文融等人弹劾而罢相,张九龄张九龄像
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委任为宰相。张九龄以文学立身,玄宗把他作为张说的后继者,对其才识、文辞非常欣赏,称誉他为“文场之元帅”。张九龄用心政事,忠直无私,具备相当的政治才能。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张九龄断狱,明察秋毫,处置公允,连囚犯都心服口服,时人谓之“张公口案”。
在张九龄出任中书令时,李林甫则以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列于宰相之位。李林甫是宗室旁支,其曾祖父是高祖李渊的堂弟,这种出身使他在入仕以后得以方便地交结后宫,与武惠妃拉上关系。由于开元天宝之际国家政治、经济及边疆军事事务繁多,张九龄等文学之士已难以应付裕如,在处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张九龄对玄宗的用人、理政思路越来越难以配合,慢慢地,玄宗丧失了对他的信任。相形之下,李林甫却能准确把握玄宗的思路,又能较完整地加以贯彻,从而逐渐加重了在玄宗心中的份量,让玄宗越加感到此人可用。
开元二十四年(736)底的王元琰贪赃案成为玄宗调整朝廷宰相人选的导火线。“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在张九龄被罢知政事之后,顺利地担任了中书令,玄宗在国家的内政、外交、边疆政策与经营策略等方面都逐渐倚赖他来处理。天宝三载(744),玄宗曾对亲信高力士讲:“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想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何如?”
三庶之祸,太子废立开元三年(715)正月,既非嫡出、又非长子的玄宗次子李嗣谦(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改名为李瑛),因母亲赵丽妃“有才貌,善歌舞”得宠被册立为皇太子。后来,由于赵丽妃失宠、武惠妃得宠,李瑛的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玄宗的第十八子,即武惠妃所生的寿王瑁越来越得到器重。武惠妃得宠以后,也开始为寿王瑁的政治地位经营,她在宫中气势凌人,使太子瑛备感郁闷。与太子瑛际遇相同的还有鄂王瑶、光王琚,他们的母亲都是往日对玄宗温柔体贴而备受恩宠的后宫佳丽,现今也均因武惠妃的光彩照人而难得宠幸。相同的际遇产生了更多的亲近感,相互间的话语言谈也自然多了起来。鄂王瑶与光王琚在十王宅的诸王之中关系最为亲密,二人与太子瑛常居于宫内,言语之间,不免对武惠妃充满怨恨,自然也会涉及到玄宗皇帝。结果,他们的怨望之语被别有用心者添油加醋报告给了武惠妃,武惠妃便向玄宗告状,说太子暗中结党,拉拢亲信,加害她们母子,还指斥至尊。一番挑拨,声情并茂,玄宗听罢,龙颜大怒,立即召集宰相,打算把几个儿子废掉。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以“太子天下本”为由坚决反对,此事一时被搁置。张九龄被罢免之后,武惠妃与其党羽抓住有利时机,开始了紧张的谋划。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周子谅事件刚刚过后,武惠妃就策划导演了一场夺宫之变。这一场骗局,既骗了太子,又蒙了皇帝。
武惠妃为了坐实太子瑛谋反,派人欺骗太子说:“宫中有贼,请介以入。”也就是要他武装入宫。同时得到消息的还有鄂王瑶与光王琚。太子瑛等只能答应下来。武惠妃得知太子应承之后,就直接找到玄宗报告说:“太子与二王谋反,已全副武装准备入宫了。”玄宗闻知,十分警觉,立即派宦官亲往侦察,回来的人报告说,惠妃所言属实。这样一来,玄宗就无法坐视不管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武惠妃召太子与二王入宫一事表示怀疑。他认为,太子瑛等人与武惠妃之间矛盾激化,相互之间猜忌已久,太子瑛听从她的召唤答应立即全副武装入宫的事不太合乎常理。)但玄宗仍然是找来宰相商议,谋划解决方案。宰相李林甫仍然老调重弹:“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应该参与。”李林甫此番讲话,不再是退朝后找人转达给皇上,而是以首席宰相身份直接向皇帝奏禀。把太子废立说成是皇帝的“家事”,是耍滑头的一种惯用手法,这实际上是坚决拥护皇帝行使最终的裁决权,给皇帝决断以无条件的支持。在宰相的这一态度下,玄宗终于下定决心,将太子瑛与鄂王瑶、光王琚废为庶人。
王皇后是玄宗任临淄王时的原配夫人,玄宗诛韦后、灭太平,她都“颇预密谋,赞成大业”。其父王仁皎与同胞兄长王守一都是这几次政治冒险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王皇后婉淑贤顺,宫中上下衷心拥戴。但玄宗自从喜欢上武惠妃,对她是百般爱宠,武惠妃恃宠,就想取代王皇后。王皇后见武惠妃野心勃勃,很看不顺眼,就对玄宗发牢骚。言多不免有失,就越来越引起了玄宗的反感。好在王皇后日常对手下有恩,宫中没有人愿意打她的小报告,玄宗也无计可施,任凭武惠妃软语硬磨,他也没有强行废立。
不久,为了改变现状,王皇后之兄王守一竟然劝皇后行厌胜之术,寄希望从旁门左道谋求生路。这一法术自汉魏以来较为流行,但宫中均明令禁止,唐律中更将“造畜蛊毒、厌魅”定为十恶罪之“不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不久就被武惠妃觉察并告发,玄宗闻知,大为震怒。如果说在与姜皎密议之时他对废后尚有些犹豫的话,事到如今,玄宗是铁了心了。玄宗亲自审问,王皇后百口难辩。开元十二年(724)七月,王皇后被废为庶人,王守一被赐死。十月,废后郁郁而终。开元十四年(726),太子瑛的生母赵丽妃又突然死去。宫闱之中,不断泛起的阵阵涟漪,显然都与中宫之位有关。
此时,武惠妃在宫中已是炙手可热。姣丽可人的容貌与流光溢彩的风情成了她固媚邀宠的法宝,对于此时的武惠妃来说,入主中宫,位俪宸极,已是志在必得。然而,玄宗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明确的意愿。惠妃为玄宗特设的三妃之一,宫中已是宠贵至极,不过与皇后之尊还有相当的距离。内官虽贵,较之皇后也是地远天隔,不可同日而语。武惠妃于宫中虽位处尊贵,仍苦心孤诣地要入主中宫,奥妙就在于此。
姚崇像但由于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子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玄宗不愿冒险激起朝中对武周政治的痛苦回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也根本没有必要在立武一事上与朝中臣僚闹翻脸,因为他现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于当年高宗立后之时。因此,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武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这只是给予她的一种政治待遇与生活礼遇。武惠妃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死前,都没有获得皇后的名分,“贞顺皇后”的美谥,是在她死后追赠的。
自从玄宗废王皇后以后,皇后之位形同虚设。此后只有肃宗立张氏、昭宗立何氏为皇后,前者是在安史之乱中,后者是在唐末混乱之世,可作别论。其他像玄宗宠爱的杨玉环,仍只是加以贵妃之号,没有给她皇后的名分。后来像德宗皇后王氏是在她死的当天册立的,宪宗懿安皇后郭氏等也都是死后加册。皇后要到死后加谥,正是从玄宗时确立的。所以,玄宗对于控制内宫势力是有很大功劳的,一些史书上以溺于内宠、嬖幸杨贵妃为由而对他大加诋毁,恐怕有些言过其实。
罢张九龄,用李林甫玄宗在位45年间,宰相有34人。开元贤相以姚崇、宋璟为代表,张说、宇文融、张嘉贞、苏颋、裴光庭、韩休、萧嵩、裴耀卿和张九龄等风格各异,均为一时名相。开元十四年(726)中书令张说因遭宇文融等人弹劾而罢相,张九龄张九龄像
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委任为宰相。张九龄以文学立身,玄宗把他作为张说的后继者,对其才识、文辞非常欣赏,称誉他为“文场之元帅”。张九龄用心政事,忠直无私,具备相当的政治才能。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张九龄断狱,明察秋毫,处置公允,连囚犯都心服口服,时人谓之“张公口案”。
在张九龄出任中书令时,李林甫则以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列于宰相之位。李林甫是宗室旁支,其曾祖父是高祖李渊的堂弟,这种出身使他在入仕以后得以方便地交结后宫,与武惠妃拉上关系。由于开元天宝之际国家政治、经济及边疆军事事务繁多,张九龄等文学之士已难以应付裕如,在处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张九龄对玄宗的用人、理政思路越来越难以配合,慢慢地,玄宗丧失了对他的信任。相形之下,李林甫却能准确把握玄宗的思路,又能较完整地加以贯彻,从而逐渐加重了在玄宗心中的份量,让玄宗越加感到此人可用。
开元二十四年(736)底的王元琰贪赃案成为玄宗调整朝廷宰相人选的导火线。“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在张九龄被罢知政事之后,顺利地担任了中书令,玄宗在国家的内政、外交、边疆政策与经营策略等方面都逐渐倚赖他来处理。天宝三载(744),玄宗曾对亲信高力士讲:“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想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何如?”
三庶之祸,太子废立开元三年(715)正月,既非嫡出、又非长子的玄宗次子李嗣谦(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改名为李瑛),因母亲赵丽妃“有才貌,善歌舞”得宠被册立为皇太子。后来,由于赵丽妃失宠、武惠妃得宠,李瑛的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玄宗的第十八子,即武惠妃所生的寿王瑁越来越得到器重。武惠妃得宠以后,也开始为寿王瑁的政治地位经营,她在宫中气势凌人,使太子瑛备感郁闷。与太子瑛际遇相同的还有鄂王瑶、光王琚,他们的母亲都是往日对玄宗温柔体贴而备受恩宠的后宫佳丽,现今也均因武惠妃的光彩照人而难得宠幸。相同的际遇产生了更多的亲近感,相互间的话语言谈也自然多了起来。鄂王瑶与光王琚在十王宅的诸王之中关系最为亲密,二人与太子瑛常居于宫内,言语之间,不免对武惠妃充满怨恨,自然也会涉及到玄宗皇帝。结果,他们的怨望之语被别有用心者添油加醋报告给了武惠妃,武惠妃便向玄宗告状,说太子暗中结党,拉拢亲信,加害她们母子,还指斥至尊。一番挑拨,声情并茂,玄宗听罢,龙颜大怒,立即召集宰相,打算把几个儿子废掉。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以“太子天下本”为由坚决反对,此事一时被搁置。张九龄被罢免之后,武惠妃与其党羽抓住有利时机,开始了紧张的谋划。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周子谅事件刚刚过后,武惠妃就策划导演了一场夺宫之变。这一场骗局,既骗了太子,又蒙了皇帝。
武惠妃为了坐实太子瑛谋反,派人欺骗太子说:“宫中有贼,请介以入。”也就是要他武装入宫。同时得到消息的还有鄂王瑶与光王琚。太子瑛等只能答应下来。武惠妃得知太子应承之后,就直接找到玄宗报告说:“太子与二王谋反,已全副武装准备入宫了。”玄宗闻知,十分警觉,立即派宦官亲往侦察,回来的人报告说,惠妃所言属实。这样一来,玄宗就无法坐视不管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武惠妃召太子与二王入宫一事表示怀疑。他认为,太子瑛等人与武惠妃之间矛盾激化,相互之间猜忌已久,太子瑛听从她的召唤答应立即全副武装入宫的事不太合乎常理。)但玄宗仍然是找来宰相商议,谋划解决方案。宰相李林甫仍然老调重弹:“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应该参与。”李林甫此番讲话,不再是退朝后找人转达给皇上,而是以首席宰相身份直接向皇帝奏禀。把太子废立说成是皇帝的“家事”,是耍滑头的一种惯用手法,这实际上是坚决拥护皇帝行使最终的裁决权,给皇帝决断以无条件的支持。在宰相的这一态度下,玄宗终于下定决心,将太子瑛与鄂王瑶、光王琚废为庶人。
2013-09-10
展开全部
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唐中宗继位以后不久,太子李重俊忍受不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母女的欺负。这个安乐公主很嚣张啊,你太子算什么,不过是我家奴啊,因为李重俊不是韦皇后生的。李重俊忍受不了发动政变,杀了武三思和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结果由于上官婉儿这时候站在唐中宗和韦皇后一边,唐中宗在韦皇后、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三个女人的胁迫下,打败了李重俊。李重俊失败了以后逃到了终南山,呆不了几天逃到了鄠县,结果被部下给杀了,失败了。这是第二次政变。
第三次政变是公元710年的韦皇后政变,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母女串通毒死了唐中宗。太平公主出面立李重茂为皇帝,太平公主为了抵制韦皇后而立李重茂,他是唐中宗的又一个儿子,当时只有16岁,历史上称为殇帝。
不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这是第四次政变,叫李隆基政变,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这一杀谁该当皇帝呢?大家都拥护李旦当皇帝,李旦这个人三让天下,他是信道教的,主张清静无为,他在大家的推举下不得已当了皇帝。这次政变叫李隆基政变,政变之后,李隆基当了皇太子。
李旦当皇帝是叫睿宗,睿宗当了两年的皇帝觉得没意思,因为自己不能拿主意,得听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所以当了两年皇帝,唐睿宗又退了。这时太平公主急了,他看李隆基长得英俊,又决断,主事,她掌不了权了,于是到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又发动了政变,这是第五次政变。但是机密泄露了,唐玄宗李隆基先发制人,把他姑姑的几个宰相杀了,把太平公主打败了,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太平公主急急忙忙跑到终南山去了,后来也被李隆基赐死。
第三次政变是公元710年的韦皇后政变,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母女串通毒死了唐中宗。太平公主出面立李重茂为皇帝,太平公主为了抵制韦皇后而立李重茂,他是唐中宗的又一个儿子,当时只有16岁,历史上称为殇帝。
不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这是第四次政变,叫李隆基政变,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这一杀谁该当皇帝呢?大家都拥护李旦当皇帝,李旦这个人三让天下,他是信道教的,主张清静无为,他在大家的推举下不得已当了皇帝。这次政变叫李隆基政变,政变之后,李隆基当了皇太子。
李旦当皇帝是叫睿宗,睿宗当了两年的皇帝觉得没意思,因为自己不能拿主意,得听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所以当了两年皇帝,唐睿宗又退了。这时太平公主急了,他看李隆基长得英俊,又决断,主事,她掌不了权了,于是到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又发动了政变,这是第五次政变。但是机密泄露了,唐玄宗李隆基先发制人,把他姑姑的几个宰相杀了,把太平公主打败了,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太平公主急急忙忙跑到终南山去了,后来也被李隆基赐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