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对人的年龄的称谓很多..都有哪些啊..
2013-09-11
展开全部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宋代<苏轼制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宋代<苏轼制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2013-09-11
展开全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zuì,婴儿周岁);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幼学(小孩10岁);
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
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zuì,婴儿周岁);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幼学(小孩10岁);
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
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1
展开全部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