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6
展开全部
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渊源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据《史记�6�1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贤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宠爱。他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托在姬昌身上,因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便自动让贤。他们趁古公生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为了融入当地民族,他们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因当时江南一带还相对落后于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带去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颇受当地土著人的敬重,“归之者千余家”,被拥立为领袖,建立起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寿梦正式称王,到春秋后期吴国开始强盛。传到吴王阖闾(hé lǘ)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又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迫使他屈服求和。后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沉迷酒色,贻误战机,吴国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吴氏不始于太伯。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说: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就有吴权;《史记索引》中舜后也有吴氏;《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按这种说法,则最早的吴氏当是古帝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阳),所以这支吴姓的祖根在濮阳。不过多数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吴姓作为吴姓的主要来源;各地吴氏族谱也都把太伯作为他们的远世始祖。
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季札是一个主要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欲立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逃到延陵(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于乡下种田。后来他的3个哥哥临死前又要传位给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季札的孙子启蕃曾任鲁国相国,在山东曲阜繁衍,其后代又支发山西、江西等地。
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后繁衍成鄱阳、浮梁、余干、乐平、进贤、安仁等多个吴氏支系。至隋唐时期,吴氏已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以后又有延陵郡。永安吴姓郡望延陵。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渊源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据《史记�6�1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贤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宠爱。他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托在姬昌身上,因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便自动让贤。他们趁古公生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为了融入当地民族,他们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因当时江南一带还相对落后于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带去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颇受当地土著人的敬重,“归之者千余家”,被拥立为领袖,建立起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寿梦正式称王,到春秋后期吴国开始强盛。传到吴王阖闾(hé lǘ)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又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迫使他屈服求和。后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沉迷酒色,贻误战机,吴国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吴氏不始于太伯。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说: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就有吴权;《史记索引》中舜后也有吴氏;《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按这种说法,则最早的吴氏当是古帝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阳),所以这支吴姓的祖根在濮阳。不过多数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吴姓作为吴姓的主要来源;各地吴氏族谱也都把太伯作为他们的远世始祖。
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季札是一个主要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欲立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逃到延陵(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于乡下种田。后来他的3个哥哥临死前又要传位给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季札的孙子启蕃曾任鲁国相国,在山东曲阜繁衍,其后代又支发山西、江西等地。
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后繁衍成鄱阳、浮梁、余干、乐平、进贤、安仁等多个吴氏支系。至隋唐时期,吴氏已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以后又有延陵郡。永安吴姓郡望延陵。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2013-09-10
展开全部
吴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二、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三、少数民族吴氏 元、明、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汉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0
展开全部
上面的全是抄袭!支持原创啊 兄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0
展开全部
吴大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