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学期主要学什么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2013-09-11
展开全部
化学用语是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一些同学会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而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可是事实上,就像学英语要学ABC和音标,学语文要学拼音和笔画一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工具。在这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都一直要用它来表达学习内容,用得多了,学生就会消除陌生感并熟练起来。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这些识记内容的呈现顺序。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和规律。2、双基: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在初三上学期,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化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多,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要多创设情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理解概念。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全面、立体的理解,在做练习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减少机械训练的时间。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即使做了大量的练习,也是一种机械的解题技能,题型一变换,学生就会失去方向。3、元素:教会学生联网结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是量大面广,初中化学共介绍了五种混合物、四种单质、十六种化合物。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这些分散繁杂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教参和各类教辅书籍上都有一些现成的小结图表,一些教师喜欢在一节课或一章结束时给学生呈现这些小结,建议教师尝试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自己制作图表,并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的小结进行点评和评比,学生自己总结的过程,也是他运用知识和进行思考的过程,这样做的效果比背现成的图表要好。4、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抓手,是落实二期课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概念和相关原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的中考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诸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的考查。中考实验题的比例由15%升至25%,难度也逐年上升。在新授课阶段,要加强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要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要克服各种困难,把实验做出来,规定为学生实验的,要设法让学生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避免空讲实验的现象。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5、计算:创设情景、理解计算的意义所在。 新课程对计算的要求明显降低,特别是单纯的为计算而计算的题目越来越少见。因此计算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生产、生活的情景来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学习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适应中考计算试题的特点。同时要少做过去题海战术中的那些玩文字和数字游戏的计算试题。 (二)复习课部分1、知识巩固跳出题海、杜绝偏题、怪题。从近几年的试卷导向要有利于二期课改的推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的目标来看,中考的难度降低已是一种必然,近几年的试卷基础部分难度都很低,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落实好“双基”,不要多做难题、偏题。教师要改变过去的题海思维,摆脱教辅书籍的误导,将那种明显不符合课改理念,中考中多年不见的难题、偏题剔除出去,将学生的时间从这上面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实验探究、综合题思路分析等。将知识的巩固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对简单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不能过于简单,训练时要注意设计不同的题型呈现知识点,防止过多雷同题目的重复出现。那种仅仅围绕考点的复习一方面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易使学生在能力考核的试题前手足无措。对于这类知识的复习,也要多创设不同的情景,多运用不同的信息,加大化学信息储存量,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特点是阅读量和简答题分量增大。对于阅读量大的题目,一些同学由于题目看不懂而失分。这就需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有很多,阅读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其次,习题课中的习题,养成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也很有帮助。对于简答题,一些同学会做却表达不清楚,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也和平时教学不重视简答题有关,其实课本上就有较多的简答题,教师要在平时重视学生这部分题目的表达。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在试卷分析过程中发现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大多与实验有关,一些学生一看到实验情景就觉得害怕,主要是由于平时接触较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同的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和学生设计实验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试技巧。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还要注意一些应试技巧的掌握,如理化合卷中如何合理分配答卷的时间。阅读过程中如何抓关键词等。3、重视专题复习的设计 在复习阶段,教师在以教材和考纲的体例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穿插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要加强对各类型专题复习课功能、特点和设计要求的研究,防止复习阶段的低水平重复操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 复习课的形式。学科训练的形式不单是做试卷,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如社会调查、小论文、答辩会、兴趣实验等,到了复习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丰富,能够开展一些拓展和探究类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既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复习课的类型。把握好各类型复习课的课型特点,对于章节复习课、试卷讲评复习课、考纲复习课、综合实验专题复习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课该如何进行,很多教师觉得这样的课很难上,想提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效率,缺少思路和办法。区层面组织了一些研究课,开展了一些研讨,以期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复习课的分层教学。由于就近入学,初三学生的分化相对较大。到了复习阶段,就更加明显。这时分层教学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经常分析研究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后20%的学生要着重抓基础,立足于80%的基础分出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卷,进行强化训练,要研究抓好后20%学生提高转化的方法、策略,要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前30%的优秀生,在抓好基础的同时要把20%的提高题有的放矢的训练,教会学生解题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区教研室组织编写了一些竞赛辅导试卷和A、B、C三个等级的中考复习试卷的电子稿,供面上学校开展分层教学使用,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1
展开全部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性课题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附Ⅰ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 附录Ⅲ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后记 元素周期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1
展开全部
燃料,溶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