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B. 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
C. 1918年《每周评论》的创办
D. 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展开
A、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17年爆发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有了新的内容,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影响:
1、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2、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
3、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4-10-21 广告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创刊的。原名《青年》,自第二卷第一号(1916年9月)才改名为《新青年》。编者是陈独秀,直到1917年,这个刊物完全由他自己主办。
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地址在北京池子箭胡同九号(即陈独秀的家中)。从1918年1月开始,《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参加到编辑部中来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
政治方面:
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2、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方面:
1、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2、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阶级方面: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
1、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2、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
3、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原名《青年》,自第二卷第一号(1916年9月)才改名为《新青年》。编者是陈独秀,直到1917年,这个刊物完全由他自己主办。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兴起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