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一章并没有专门解释“天地之始”是怎么回事,到是第四章和第二十五章在谈“道”的源头属性时涉及到了几句。
《道德经》第一章在阐释“道”可以取道遵循,但没有可以一成不变取道遵循的道之后说:“无,名天地之始。”意思是说“用没有来为天地的开始命名”。
《道德经》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意思是:“道空荡荡地,所以把握它可能不圆满。它真深邃啊,像万物的主宰;它真精妙啊,好像存在着可能本来就存在着。我不知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的先祖。”
谈到了道的三个特点:一是“冲”,二是“渊”,三是“湛”。“冲”正是道之象:空虚而无从把握,视之无所见,听之无所闻,嗅之品之无味觉,搏之无所感,若隐若现,虚无缥缈,所以不容易圆满把握,所以“或不盈”。渊,深也。道是应该取法并遵循的事物运行的轨迹,是不可违背和对抗的动态的行事原则,它博大、深远,无所不包,它似乎主宰着万物的命运,天下万物都涉及道,依存道,所以其深邃难测,像万物的本源,所以“似万物之宗”。湛,精也。道似有若无,虽然看不到、听不见、品无味、摸不着,其又似乎空明澄澈,清晰可见,像真切的存在。这个比喻强调了道的客观存在,越是这样就越显现出它的精妙。
“象帝之先”,老子也不能肯定“道”与“帝”谁先有谁后有,是“道”决定“帝”,还是“帝”操纵“道”,“道”是不是“帝”,“道”的地位究竟高到什么程度,这是个搞不清的问题。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介绍“道”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意思是:“有个事物混然而成,出现在天地产生之前;默默地好像没有,独自存在着不改变,循环运动着不歇息,可以做天地万物的母亲。”
“混成”即混然而成。混然,即混沌状,交融在一起;即惚兮恍兮、窈兮冥兮之状。二十五章介绍了道的出身、特点,揭示它的本质属性。
“先天地生”,即“先于天地而生”,在天地出现之前就产生了,正如第四章说的“象帝之先”。这个认识相当深刻,符合辩证法。
“寂兮寥兮”,寂,言其无声;寥,言其无形。道默默地存在,不轰轰烈烈,是说“道”不事张扬。“独立不改”,独自存在,不为外物所动,表明“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周行而不殆”是说“道”循环往复运行而不止息,强调它的普遍性和动态化。
现在回来再说“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混沌状态没产生时,对于后来出现的人来说什么都没有,所以用“无”为天地之好命名;当人类出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出现在人的视野中的事物,便用“有”一一地为万物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