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物联发展如何?

有哪些代表性的企业呢?... 有哪些代表性的企业呢? 展开
 我来答
wjq02liu
高粉答主

2020-10-2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13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208万
展开全部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GSMA提出,2019-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预计到202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即21300亿元。结合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5亿元;但按照目前物流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

趋势一: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成为信息产业的主要驱动

数字经济下,数据成为非常重要的资产,而物联网设备作为产生和抓取数据的源头将成为智能物联时代的入口。在波浪式前行的信息通信业发展进程中,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被认为是两大产业发展浪潮:移动互联网主要面向个人用户,较为侧重于大众消费性、全球性服务;而物联网主要面向社会生产和社会管理,较为侧重于行业性、区域性服务。当前,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高速普及期时,用户规模、数据流量、智能终端出货量、应用服务等方面均呈迅猛发展态势,而物联网的发展也开始起步,并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两大产业周期出现交叠,带来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

趋势二:物联网智慧小镇将会优先于智慧城市应用推广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物联网为城市交通、水电、医疗等行业的协调、高效运作提供着有力的技术保障,使市政管理人员对城市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但智慧城市涉及的范围太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克服的困难多且复杂。智慧小镇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落脚点。

趋势三:运营商将在5G和NB-IoT基站共同发力完善网络基础建设

5G和NB-IoT技术已被选中用于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以支持智慧城市、共享单车以及智慧农业等。运营商都在加快布局5G和低功耗广域网络给物联网带来新的功能和商用落地。

趋势四:工业物联网将从平台搭建期进入解决方案完善期

工业物联网作为价值经济,发展驱动力在于解决和优化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各个环节以及企业的相关发展问题。随着前期平台搭建基本完善,后期整体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有望在3-5年内逐渐布局和成功落地应用。

趋势五:NB-IoT将激发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场景爆发

NB-IoT的低功耗、广覆盖、海量连接等特点能够满足智能锁、智能水电抄表、智能家电、安防报警、智能穿戴等应用,简化终端的复杂度、减少功耗,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海量连接以及信号传输。

趋势六:车联网V2X频段的确定将吸引更多企业巨头加速布局

V2X就是把汽车变成驾驶员眼睛的神器,它可以在驾驶员注意到之前看见突然跑上公路的小鹿或者用车身侧部看见驾驶员难以注意到的拐角处的停车标志然后提醒驾驶员。随着智能网络汽车使用5905-5935MHz频段的确定,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吸引着众多巨头紧随其后,抓住机遇出谋划策解决方案。

趋势七:2020年消费物联网将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消费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移动物联网,孕育出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能出行、健康养老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各大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构建的消费物联网应用生态以及消费类应用产品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消费物联网产业规模也将不断壮大。

趋势八: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双轮驱动带动物联网的应用

边缘计算不仅可以帮助解决物联网应用场景对更高安全性、更低功耗、更短时延、更高可靠性、更低带宽的要求,还可以大限度地利用数据,进一步的缩减数据处理的成本,在边缘计算的支持下,大量物联网场景的实时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云一边一端”协同实现的纵向数据赋能是边缘计算在物联网的最大价值。

物联网生态之争愈演愈烈,边云双核心加快布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信通院数据显示,未来将有超过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理与储存,故边缘计算成为新一轮布局重点,多路巨头立足优势纷纷进入,包括通信企业、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

趋势九:2020年解决方案在物联网行业投融资份额将超过50%

全球物联网技术在迅速发展,大部分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市场距离成熟估计还需5-10年,小部分IoT技术可能在2-5年内实现,物联网解决方案还是蓝海市场,玩家也会蜂拥而来。

趋势十:安全状况堪忧预测物联网安全事故同比增长近6倍

在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联网安全事件频发,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将不断增加。当前,基于物联网的攻击以及成为现实。据Gartner调查,近20%的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在过去三年内遭受了至少-次基于物联网的供给。为了防范安全威胁,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将达到26亿美元;其中,终端安全支出约541百万美元,网关安全支出约327百万元,专业服务支出约1589百万美元。
戴飞羽gt

2020-10-27 · TA获得超过664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341
采纳率:52%
帮助的人:232万
展开全部
2013年中国社科院指出,未来物联网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其纳入 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设立了专项资金从多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来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可以提升垂直领域产业的生产效率,而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完备的国家,物联网的应用需求早已不成问题;在数据处理和云计算领域,我国呈现出从中兴、华为等大平台到创业公司的多层次生态;在自组网络领域,从运营商网络nb-iot到lora等我国已出现了平台式的建设成果。
2015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超9000万单位,市场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1.7%。其中国家电网新装智能电表6450万只,改造户表310万户。2016年预计国家电网安装智能电表6080万只。根据report linker的报告预测,2016-2020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将以5.8%的平均速率增长,市场规模扩大3.1%。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智慧城市项目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519.6亿美元成长至2020年的1475.1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2%。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0-10-27 · TA获得超过942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万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829万
展开全部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的应用,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常提到的物联网,基本泛指该新兴产业的技术及应用。

虽然现阶段以政府和巨头企业的推动为主,需求端的拉动并不明显,但是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已经出现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也相继出现。

观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物联网终端连接数”,从连接数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截止至到2017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达到了15.35亿个,相比2016年增长了69.8%。初步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突破20亿个,在2019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31.25亿个,同比增长38.52%。并预测在2020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到40亿个,相比2017年增长约160%,而且这还是产业视角的保守估计,从物联网的连接构成看,目前应用最多三个方向为智能硬件、智能家电和智能计量,细分行业中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的发展最快,这一切应该与巨头的推动有关。另据资料显示,我国电信运营商预计2020年连接数破17亿;阿里则是提出5年内将达到百亿链接的目标。与此同时,在2019年召开的云栖峰会上,更是提出了16家芯片公司、52家设备商、18款模组和网关支持阿里IoT操作系统和边缘计算产品的宏大计划,并明确了城市、家庭、工业和汽车四大应用场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迷途羔羊1991

2020-10-27 · TA获得超过4.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万
采纳率:81%
帮助的人:1259万
展开全部
在5G通信逐渐开始落地应用的当下,科技行业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一方面原因是物联网能够全面拓展互联网的应用边界,能够把更多的资源纳入到网络环境中,从而实现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进而构建出更大的价值领域。

价值领域是构建行业生态的基础,有了更大的价值,自然会有更大的生态,而有了生态自然会有更多的创新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关系到未来互联网领域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较多的创新,所以互联网企业必然会关注物联网的发展。

另一方面,物联网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联网为大数据提供了主要的数据来源,物联网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落地应用场景,所以物联网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作为大数据和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必然得到率先的发展。

未来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将体现出三方面特点,第一是物联网将承载更多的技术,比如目前的物联网体系就从传统的三层(设备、网络、安全)拓展到了目前的六层(平台、分析、智能);第二是物联网将与移动互联网全面整合,移动互联网的开发技术将逐渐向物联网迁移,这个过程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机会;第三是物联网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重要基础,智能制造也一定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撑。

如果说早期的物联网由于缺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而使得应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话,那么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物联网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0-10-27 · TA获得超过238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251
采纳率:47%
帮助的人:177万
展开全部
物联网的基础是成熟的互联网体系,核心是信息传递与交互控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并扩展到任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进行载体间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和通信控制。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智能网络系统管理平台。

物联网作为一个系统网络平台,与其他网络一样,也有其内部特有的架构。物联网系统有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网络层,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的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近年以来,随着互联网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产业链及基础生态环境相当完善,市场容量已趋饱和,物联网作为下一个风口,成为众多设备制造商、网络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看好的突破方向。十二五之后,国家对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提出明确的改革口号,为整个行业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球都将物联网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确立未来信息社会竞争优势的关键。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高30倍,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成长为一个超过五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

将整体产业链按价值分类,硬件厂商的价值较小,传感器/芯片厂商加上通信模块提供商约占整体产业价值的15%左右,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管道约占整体产业价值15%,剩下70%的市场价值均由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中间件及应用商分享,而这类占产业价值大头的公司通常都集多种角色为一体,以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出现。

市场机构预测,随着国内、国际电信运营商5G网络成功商业部署,2020年前后,物联网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未来,物联网产业前景不可估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晏兰梦02U

2020-10-27 · TA获得超过350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051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202万
展开全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其纳入 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设立了专项资金从多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来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可以提升垂直领域产业的生产效率,而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完备的国家,物联网的应用需求早已不成问题;在数据处理和云计算领域,我国呈现出从中兴、华为等大平台到创业公司的多层次生态;在自组网络领域,从运营商网络nb-iot到lora等我国已出现了平台式的建设成果。
2015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超9000万单位,市场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1.7%。其中国家电网新装智能电表6450万只,改造户表310万户。2016年预计国家电网安装智能电表6080万只。根据report linker的报告预测,2016-2020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将以5.8%的平均速率增长,市场规模扩大3.1%。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智慧城市项目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519.6亿美元成长至2020年的1475.1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0-10-30
展开全部

行业共识是像BAT、字节这些大数据的巨头一直都在物联上下功夫,毕竟是5G时代的热门概念,还有像远景科技集团等垂直些的绿色科技企业也在智能物联领域表现不错。做好智能物联网最重要的是做好信息建设,这对于做大数据的公司来说是一种优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