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刘邦最先进入咸阳为什么没有像项羽一样破坏咸阳?
刘邦先进入咸阳,没有像项羽那样烧杀抢掠,反而是退出了咸阳。这就显示了刘邦的过人之处。
一,过程
刘邦大军先进入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宫女和稀世珍宝,于是,大部分人癫狂了,感觉富贵在我手啊,以后就是享福的日子了。刘邦同志也情难自禁,想留居宫中,尽享美女,拥抱富贵。
不过,还是有些明白人的。
武将樊哙,别看一傻大粗,可明智着呢,一心忠主,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哇啦啦,胆子特大。然而,刘邦究竟明白事的,也不和他一般见识,但也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但没用,劝不了。
在这关键时刻,一肚子&药水的大神张良出场了。
他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击中了刘邦软肋,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关键是刘邦同志是有伟大理想的,可不只是要一个小小的汉中,他要的是全国的美女的。于是,刘邦假装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其他几路起义军。
同时,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
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唯恐刘邦不为秦地之主。
二,分析
刘邦要做天下之君,而不是一地之主,自然志向远大。只顾眼前之事最好不做的。最终理智战胜了贪欲。仔细据文分析分析,有这么几条。
1,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钟情享乐,暂时爽了,后患无穷的。得民心难呢,失民心容易。张良劝的好啊,你刚刚铲除了祸害,转眼你自己又做了祸害,那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
所以,刘邦听得进劝,干脆好事做到底,又搞了个约法三章,那更获得了汉中百姓的心。失去的暂时享乐和获得永久的人心又算得了什么。
2。强敌未除,怎可安心。
当时刘邦力量不大,还很弱小,你这时候在咸阳为所欲为,却犯了项羽的忌,面对强大的项羽的怒火,刘邦能挡其锋吗?没那个实力吧!还不如示之以弱。让项羽藐视他,然后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崛起。
如果刘邦任意妄为了,结局估计和李闯王没什么两样,幸亏有张良这么明智之士。而且刘邦非常信任张良,听得进劝。
张良的这个劝就如高升劝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一样高瞻远瞩啊。
三,刘邦既然想做天下之主,咸阳也是他的王土
为了未来考虑,他也不可能像项羽那样不顾后果,只要他能成为皇帝,最终这些都属于他的,谁也拿不走。反之,他把自己的地盘弄得乌烟瘴气,反而要花大价钱治理,得不偿失。当然,这些必要条件就是刘邦是一个长远目光的主,否则,不是对牛弹琴吗?像项羽那样的人,就10条张良也没得什么卵用,所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也正因为刘邦本人非常睿智,又有'自制力,加上有张良,萧何,韩信三驾马车的辅佐才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