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和朱棣可以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呢?
朱元璋和朱棣何许人也?这两个人夺取天下的方式,都是从血雨腥风中杀出来的,身上杀伐之气极其浓重,这种人的性格非常的强势。在这样的皇帝治下的大臣,只能战战兢兢,如同仗马寒蝉,谁敢和皇帝叫板,这不是不要命了嘛?
要想升官就得拼命为皇帝卖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朱元璋和朱棣自然是一言九鼎,大臣们个个服服帖帖。
朱元璋这个皇帝很有传奇性,他的个性非常强势,能力也很强。这个人如同使用了金霸王电池的小兔子,有着取之不竭的能量。在这位超级劳模皇帝的眼中,丞相是不需要的,不仅削弱了皇权,而且效率也太低,这些事情,他一个劳模都能干。
于是乎朱元璋来了一段骚操作,把运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给废除了,相权和皇权重归统一,皇帝自己兼任丞相。只是这就来了一个后遗症,原本皇帝可以以宰相作为挡箭牌,屏蔽很多风险和代价,皇帝在幕后操纵,更换宰相获利。
当然,这些问题朱元璋是看不到的,原因很简单,在朱元璋的时代,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有谁敢呢?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国皇帝强势的基因,会随着皇朝建立的时间而逐渐淡化。
再强势的开国皇帝历经了几代传承之后,后来的皇帝能力趋于平凡,先祖那强大的气场则随着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的教育变得荡然无存。然后是咱那些皇帝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并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的血统。
这些能力普通的皇帝没有能力面对,也不愿意面对明太祖朱元璋所承担的风险与危机,于是就有了司礼监和内阁制度,这两个明朝特色的大补丁。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这两项制度的建立,使得明朝的皇帝处处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
文官集团在强势皇帝时期,只能低头做小,但是在后世那些皇帝面前,由于这些帝王能力上的缺陷,威望的不足,再加上有时会偷懒懈怠,这可就给了文官集团揽权的大好时机。
皇帝的经验不足,加上没有威望,使得文官集团可以通过批驳皇帝的政令,赢得声望。皇帝的偷懒,给了文官集团揽权的机会。
但当皇帝一觉醒来,就会发现原本属于他的权利,早已经被文官集团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导致了皇帝在这场权力的拔河比赛中处于了劣势地位,所以就显得后世的明朝皇帝处处受到文官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