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闰月是什么意思? 闰几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
闰几月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672天,闰几月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
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0.875天,只需经过17年,闰几月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
扩展资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发现之前的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已不适用,随任命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颁布新历《太初历》。
《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29.53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354.36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闰月
2013-09-11
闰年中具体闰几月则是由24节气决定的。24节气是根据阳历(太阳黄经)确定的,因此节气在阳历中比较固定,每个月固定有2个节气;可是节气在农历中却没有固定的日期。24个节气从立春数起,严格地说,逢单数的称为“节气”,逢双数的称为“中气”,也就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又被称为“中气”。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合起来统称为24节气。我国从1645年(清代)起规定: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为上个月的闰月。例如今年(狗年)农历七月份后面那个月,就只有“白露”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秋分”。因此,农历七月份后面那个月就称为“闰七月”。在没有“中气”的月份安插闰月,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19个回归年中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显然,朔望月比中气多7个。因此,有7个朔望月没有“中气”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闰月。
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有可能。因此农事活动、农业年景与农历闰几月并无关系。
农历闰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历法置闰方式。有了闰月,才使民间使用的历法能够与回归年相符合。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个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在这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发生12次。所以,阴历的一年分成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阴历一年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0天多。
但是每三年增添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为此,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只有2个小时之差。
农历设置闰月的历史源远流长。置闰月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