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到五更天具体指什么时候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伙伴都知道,在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更夫 ,他们三更半夜不睡觉,而是拿着个木梆子沿着大街叫喊。有时候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有时是关好门窗防贼防盗,古人晚上为什么要打更呢?
古代没有钟表,人们基本上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还能根据太阳方位来判断时间,到了晚上没有太阳,就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了。因此,打更这种民间的报时方式就应运而生,当人们半夜在家里听到更夫的吆喝声时,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刻,该做什么事情了。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更夫每两个小时打一更,打五次之后就到了五更天了,这时候天刚刚亮,大家开始起床干活。
那么更夫自己是如何确定时间的呢?首先是通过燃香来进行判断,太阳下山之后,更夫会点燃一柱香,然后通过香的燃烧程度来判断时间过了多久 。
其次是用滴漏,滴漏是一种古代的计时工具, 原理是用一个容器蓄水,然后在容器底下开个小孔,再通过水滴下落的数量来判断时间。
还有的更夫更厉害,他们精通星象学,能够通过星辰运转来确定时间,打更之人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不但要承担报时的职责,一旦发现火灾或者强盗小偷,还要及时地进行救灾和通报。一直到上世纪的初期 钟表慢慢普及之后,更夫这个角色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大多数更夫用漏壶计时,简易方便。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一更天:戌时,19:00-21:00;
二更天:亥时,21:00-23:00;
三更天:子时,23:00-01:00;
四更天:丑时,01:00-03:00;
五更天:寅时,03:00-05:00。
相关拓展: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
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古代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四更是1点至3点,五更是:3点至5点。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2013-09-11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