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童年记忆吗?我们为什么会丢失6岁以前的记忆?
我们对小时候的记忆总是很模糊,6岁以前的生活更是无从回忆,虽然有些人能够根据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回忆起一部分内容。
但总的来说,比起长大后的经历,6岁以前我们能够回忆起的内容少之又少。
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正是因为有了记忆,人类才能发展,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就无法改造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靠直觉行事的低等生物,可见,记忆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想要探索小时候的记忆为什么会丢失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记忆是如何发生并发展的。
很多人认为,我们之所以忘记很小时候发生过的事,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记忆,仅仅凭借本能行事。
实际上,近年来胎儿研究工作者发现,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妊娠八个月左右)就已经出现了听觉记忆(对听觉信息的记忆,如对音乐、父母的声音的记忆)。
出生后有再认表现: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就叫再认。
研究者在婴儿出生后把曾经让其听过的信息和没有听过的信息混在一起,然后观察婴儿的偏好,发现他们对曾经听过的信息表现出更多的偏好。
此外,对其它动物的比较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这一切都证明了,人类在妊娠末期就产生了记忆,我们之所以忘记小时候发生的事,并不是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记忆,而是另有其因。
诺韦·科利尔用操作条件反射研究了婴儿的记忆,发现新生儿末期就具备了长时记忆的能力(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长,超过一分钟,甚至伴随人的终生)。
这说明,有些人之所以能够回忆起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画面,或是触景生情,脑海中突然闪过童年时期的生活,是因为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了长时记忆。
此外,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之久。
例如,当婴儿做出某一正确反应之后给予他奖励,婴儿就会因为行为受到强化而在以后更多地表现出这一行为。
对于婴儿来说,他们知道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会受到奖励,对这种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联结的记忆能够保持几个月,这也说明了婴儿实际上具备不俗的记忆能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6岁前的生活呢?
研究表明,成人的短时记忆(保存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会很快遗忘)容量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
而6岁前的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幼儿从3岁到6岁各年龄阶段的短时记忆广度均数分别为3.91、5.14、5.69、6.10个组块。
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回忆起6岁前发生的事,是因为我们那时候的记忆容量比较低,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的记忆容量不断提高,所以长大后能够记住较多的事情,我们也更容易回忆长大后的经历。
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还有困难。
这意味着我们在6岁前,并不会有意识地运用记忆法去记忆事物。
记忆发生在无意识基础上,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我们感兴趣的或者印象特别深刻的事物能够进入我们的长时记忆。
因此我们回忆6岁前的生活,通常只记得小时候的玩具、玩伴、学校等有趣且印象深刻的事物,而对于书本知识等需要有意识记的信息则无法回忆,所以才会感到6岁前的生活是空荡荡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基础上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而这时的年龄已经7岁左右。
此外,遗忘也会让我们无法回忆6岁以前的生活。
我们无法回忆起某件事情,往往是对信息的编码缺失,即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就没有能存入长时记忆中。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记逐步发展,我们就倾向于对信息进行精加工,使之存入长时记忆,因此也就便于回忆。
6岁以前的儿童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因此我们回忆起童年生活往往只记得起一些画面或者一些记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