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四体有哪四体
中国书法四体指的是"正、草、隶、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最开始以图画的形式记事,后来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最后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因为我国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所以便衍生了书法,从古至今,汉字书写多以毛笔为主,虽然在后期也出现了其他书写形式,例如硬笔书法、指书等,但是它们的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也有融会贯通之处。
我国的书法从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这里的正书不仅是指楷书,还包括魏碑;
草书指的是以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还包括小草这种比狂草规范一些的草书,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 介于草正之间的被称为行书;
隶书产生于秦末汉初,最开始主要用于抄写公文,简洁方便,后来也开始用于书写碑刻和摩崖石刻;
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
楷书的代表作为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的《神策军碑》
魏碑的代表作为《郑文正公碑》
草书的代表作除了上述这些,还有王羲之的《十七帖》、宋代黄庭坚和及米芾的作品、明代文征明、祝允明、张瑞图、王铎、徐渭等书法家的作品。
行书的代表作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米芾等书法家的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为《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在明清两朝还后续出现了一些很有造诣的书家,例如金农、伊秉绶、何绍基等。
真--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由古隶书演变而来。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者,始以隶字作楷书”。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唐代国势兴盛,书法艺术空前发展,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根据书法家多年实践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草--草书系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形成于汉代,《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隶--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的说法。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命名源于东汉。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它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解决了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使书写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当时主要书体。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隶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篆--篆书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郭沫若的《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广义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的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系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真草隶篆是指汉字书写体的统称,具体可分为古文、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六种书写形式,即“古真草隶篆行”六体。如何才能对汉字的各个书体融汇贯通,灵活应用,这就需要对汉字的发展过程有个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品尝汉字书写的无限趣味和无穷奥秘。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从历史看,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不管怎样评价,中国历代皆是以汉字作为主要官方文字,这是不容质疑的。
2、正书不仅指楷书,还指魏碑。草书则指以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还指比狂草规范一些的草书,称小草,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之代表。另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介于草正之间的则是行书。隶书产生于秦末汉初,开始主要用于抄写公文,以求简便,后来也用于书写碑刻与摩崖石刻。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
3、代表性的书法家作品: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神策军碑》;
魏碑的代表作则是《郑文正公碑》;
草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王羲之《十七帖》、宋代黄庭坚以及米芾的作品、明代的文征明、祝允明、张瑞图、王铎、徐渭等;
怀素《自叙贴》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米芾等;
王羲之《兰亭集序》隶书:《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后代则在明清两代有不少
有造诣的书家,如金农、伊秉绶、何绍基等;
《礼器碑》篆书:则主要是以龟甲、青铜器上的文字为代表,石鼓文以及李斯小篆及唐代李阳冰篆书,近代邓石如、吴昌硕等。
一、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
1、、正书不仅指楷书,还指魏碑。
2、、草书则指以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还指比狂草规范一些的草书,称小草,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之代表。另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 介于草正之间的则是行书。
3、、隶书产生于秦末汉初,开始主要用于抄写公文,以求简便,后来也用于书写碑刻与摩崖石刻。
4、、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
二、代表性的书法家作品: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神策军碑》
魏碑的代表作:《郑文正公碑》
草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王羲之《十七帖》、宋代黄庭坚以及米芾的作品、明代的文征明、祝允明、张瑞图、王铎、徐渭等 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米芾等 隶书:《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后代则在明清两代有不少很有造诣的书家,如金农、伊秉绶、何绍基等。 篆书:则主要是以龟甲、青铜器上的文字为代表,石鼓文以及李斯小篆及唐代李阳冰篆书,近代邓石如、吴昌硕等。
2013-09-12
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正书不仅指楷书,还指魏碑。草书则指以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还指比狂草规范一些的草书,称小草,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之代表。另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 介于草正之间的则是行书。隶书产生于秦末汉初,开始主要用于抄写公文,以求简便,后来也用于书写碑刻与摩崖石刻。 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 代表性的书法家作品: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麻姑帖》、柳公权《神策军碑》
魏碑的代表作则是《郑文正公碑》
草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王羲之《十七帖》、宋代黄庭坚以及米芾的作品、明代的文征明、祝允明、张瑞图、王铎、徐渭等
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米芾等
隶书:《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后代则在明清两代有不少很有造诣的书家,如金农、伊秉绶、何绍基等。
篆书:则主要是以龟甲、青铜器上的文字为代表,石鼓文以及李斯小篆及唐代李阳冰篆书,近代邓石如、吴昌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