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朱标不死,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第一,朱标拥有强大的治国阵容。史书上记载,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领军攻打集庆,得知情况后,大喜,随即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元璋从小就喜欢太子朱标,对其爱护有嘉,聘请宋濂等名儒为帝师,悉心教导朱标。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还为其选拔了一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将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治理国家。其中有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还有冯胜、邓愈、汤和、刘基、章溢等人也在其中,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之时,让朱标监国、令文臣武将尽力辅佐,一来可以锻炼朱标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来密切了朱标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妻,乃是太子妃。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来,明朝两大名将与太子朱标乃是姻亲,定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朱标这边。
朱标拥有如此强大的文臣武将阵容,试问朱棣敢不敢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呢?
第二,朱标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特地将一切政事交由朱标处分,然后奏闻自己,当时朱标年仅二十二岁。朱元璋时常告诫说,“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不断听群臣意见,批阅各地奏章,学习治国之道,目的是为了让你牢记几个原则:第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第四是断,能断不致牵于文法。”从此之后,朱标勤勤恳恳地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治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史书上记载,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时候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罢了。如果朱标登基称帝,掌握大权,必然会实行“宽通平易之政”,那么必然会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试问朱棣还敢举兵造反吗?
第三,朱标是群臣心目中的“仁君”。朱标性格仁慈温和,深受群臣爱戴。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由于宋濂的长孙宋慎,与胡党中人过往甚密,因此也被牵扯到此案。当时朱元璋想要诛杀宋濂,最后在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的力保之下,这才得免一死,发配四川。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丢下一条棘杖,让太子去拿。太子闻言后,面有难色。朱元璋说道:“你见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现在帮你把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却不认同,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并继续追打。
朱标连忙跑开,吓得连忙把怀中画掉在地上。
朱元璋捡起画,看到图中马皇后背着自己逃跑,回忆起自己当年创业时多么的艰难,怒气也就消解了。
温和仁慈的朱标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镇得住这些开国功臣。有些学者认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朱标的意外离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这才举起了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