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2、分享行为的发展。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看,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其中,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
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儿童都作出均分反应。
培养方法:
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幼儿,幼儿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2、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是指引导幼儿体验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
3、表扬和奖励
幼儿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因此,精神奖励对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一旦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家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2、愿意遵守社会、集体的规范,维护秩序。
3、为他人着想,愿意付出/奉献——表现出利他言行。
4、在亲密关系中愿意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不掩饰。
5、亲社会行为一般来源于对社会关系抱有很大的信任,对未来持希望和乐观主义态度;而这通常又来源于幼年时父母的良好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