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两党政治的影响
15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97年5月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以来,对内对外强力推行执政主张,取得了执政以来经济稳定且持续增长等显著政绩,并于2005年5月5日举行的全国大选中,第三次击败了保守党,实现三连任。英国现任执政党工党以相互竞争等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后工业社会西方主流政党执政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为我党进一步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处理党际关系:相互竞争
英国工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变而永掌政权的,而是要通过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进行竞争而获得执政地位。大选是首先检验包括工党在内的执政党处理同在野党如保守党之间党际关系的重要关口和时机。处理得当,可以增加选民支持,多得选票;处理失当,失去其他政党的支持,可能丧失大选获胜的机会。英国虽然是典型的以惯例来规范政党参与选举的国家,但政党的活动包括五年一届的全国大选竞争,不是无所轿纤作为,而是渗透到政治运作的诸多环节。特别是大选年,政党间的竞争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过程中进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竞争。然而,既然是竞争,肯定有胜利者,有失败者。因而大选惊心动魄,充满悬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从1月份开始,在英国各地街头以及全国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党、保守党相互攻击的各种创意的广告牌,还有各党派在社区、大学举行的规模不等的宣传会议。在2005年4月竞选活动序幕拉开的第一周,英国的三大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更是迫不及待地发力较劲,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竞选纲领。工党为了鼓励更多的选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选举委员会煞费苦心,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竖起了两块三米多高的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5月5日投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励选民投工党的票。工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处理同保守党、自民党和其他小党党际关系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手法:一是为排挤竞争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竭力丑化和孤立对方。二是拉拢、分化、瓦解对手。三是与对手讨价还价。一旦发现对手的主张、见解对自己有利,则抛却政见分歧加以吸收。
(二)处理党政关系:党政合一
处理党政关系的执政方式,是一个执政党执掌政权、主导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方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英国惯例来看,无论哪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权力,掌握穗弊中央行政大权,猜帆族承担起内政外交的领导职责。这样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一党单独组阁,迅速组建政府并和政府打交道。执政党党团与党的领袖及首相三位一体,党政兼职,既有立法权又有行政权,还拥有党内实权。[1](P595) 英国工党自1997年执政以来,也按照上述惯例组建政府,控制内阁。就控制内阁而言,英国工党政府实行内阁制。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组成,是英国国家政策的制定机关,是整个国家政权的枢纽。工党要顺利执政,首先要控制内阁,内阁成员的人选全部来自工党。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政府由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的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等组成,所有这些都称国务员。而内阁只是国务员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大法官、枢密大臣等组成。内阁成员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议会立法的成员。首相既是党的领袖,也是内阁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英国政府体制中执政党、立法和行政相结合的体现者。这样,执政的工党既控制议会,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再加上首相作为工党的领袖控制着本党以及督导员控制着两院本党议员,一般情况下能保证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一致性。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荐并任命的,因而事实上首相也控制着司法权。这样,执政的工党就凭借拥有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权力的优势,制定并执行反映本党政治价值取向的对内对外重大政策。[2](P77) 实际上由一党统揽了立法、行政大权。[3](P56) 可见,工党采用的是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控制内阁、组织选举,参与社区活动,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争取选民、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等。
(三)处理党与民众关系:朝选民“一边倒”
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选民的支持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政党概莫能外。英国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从首相到各位大臣、从每位工党国会议员到每位工党地方议会议员,非常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传递亲民信号,千方百计处理好党民关系,极力树立民本形象,竭力减少执政阻力,优化执政环境,“选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选民就是执政的希望”的观念十分明显。例如,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大众福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制度进行强力改革,使其更有利于中下层选民。此外,在控制公共开支、削减财政赤字、还权于民等方面,工党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伦敦市进行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选民直接选举市长、下放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的权力等,这些共识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总之,工党政府刻意塑造一个与民休戚与共的形象,并且取得了经济连续稳定增长等政绩。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亲民形式实现的。一是通过设立网站树立亲民形象。工党总部网站栏目齐全,选举意愿强烈,开放性强。如可以在线注册加入工党、在线注册做常年选举志愿者、在线为工党大选捐款。网站面向社会开通首相和大臣电子邮箱,民众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任何问题,包括对工党的重大决策,直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和抨击。发给首相的邮件,回答结果会在网站上公布。工党还专门开通了工党学校管理者网站,目的在于加强工党与各地学校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许多工党议员除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卓有成效地搞好每个“周五服务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对外公布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电话等,全天候为选民服务。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树立亲民形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下,政治与选民间的疏离感却越来越强烈,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低,这一点在英国也不例外。为克服这一政治现象,进一步密切政府与选民的联系,工党政府非常重视现代化传媒对加强工党与党内外沟通所产生的“喉舌”、“桥梁”作用以及对推行政府决策的辅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党议员经常主动邀请媒体和积极接受媒体的邀请、亲自上网互动聊天;基层活跃分子广泛发动小组会、支部会,鼓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电视、广播访谈、网上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向工党的决策机构“全国政策论坛”建言献策。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英国社会民主制度下政治与民众之间的疏离感,密切了政府与选民的联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则树立亲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登上首相宝座,时年43岁),年轻活跃,很擅长与民众和媒体沟通,颇具亲和力,一度被英国民众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范。特别是布莱尔咧嘴露齿的笑容、生龙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党内党外、老老少少对他都颇有好感。尤其是布莱尔利用工作视察、电视采访、给报刊写亲笔信、网上做客等形式,加强与英国平民大众交流,在英国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处理党与媒体关系:自由与干预适度结合
英国现代化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信息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有“第四种权力”之称,因而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工党执政的重要课题。[4](P24) 工党执政之初,正是英国媒体处于急剧扩张的时期。到目前,英国的电视台已发展到拥有400多个频道的传媒帝国。其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BBC的全球电视新闻服务——BBC世界(BBC World)节目被传输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英国无线电广播中,BBC迄今保持着统治力量,收听率达到了人口的56%,其节目产出占所有广播节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过“世界服务”制作电视节目,而且也制作广播节目,目前BBC已经拥有全球1.2亿的听众。在期刊方面,如《私家侦探》(Private Eye)和《经济学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种期刊杂志在发行,现在仍然不断出现新杂志,期刊杂志正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如今,英国传媒在资本和有序的市场运作下,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传媒领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细分的市场、合理的定位、稳固的消费群和完善的组织形式下更是描绘出了一幅英国的传媒地图。总的来说,新闻产业在英国如同在其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产业部分。在英国。有80%的成人至少读一种全国性的报纸,而星期日报的阅读率是75%。在英国的某项调查中显示,作为信息获取的来源,电视和报纸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资源之前的位置;在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中,2/3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电视在所有媒体中,是对最大人群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媒介。[5] 因此,布莱尔当上工党领袖后,更加重视媒体对工党政府的正负面影响,重视媒体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结果,认为舆论监督是密切执政党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促进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约政府职权的重要“法宝”,“以更为专业化的方式使党与媒体有机地结合,以媒体为坐标设计党的竞选战略”,[6](P39) 同时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装,以此树立工党的形象。工党明确规定由首相新闻发言人协调内阁大臣和政府各部对外表态,并宣布禁止工党议员在媒体上攻击党的政策,违者给予严厉追究。执政的工党对于媒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新闻媒体享有比较充分的报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进行检查和干预,除非在危害国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时控制媒体。[7](P33) 纵观布莱尔及其工党执政的几年,处理“党媒关系”的执政方式主要有: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改进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当然,当舆论监督在事关政府形象或国家利益的时候,工党政府毫不手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尽管政府信息已经相当透明,尽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运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会向媒体施加相当的压力。各个领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种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见,英国舆论监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权力制衡的,而这种制衡的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兰和科林·雷斯所说:“现在已到了同时解释媒体和英国政治的时候……一切证明,英国国家执政党正在嬗变过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风格的机制有步骤地纳入原本倾向左翼的英国工党组织内部,想方设法架构出一种联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由默多克媒体帝国的迅速崛起彰显若揭,同时伴随着英国国家政治的迅速变化,伴随着国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莱尔等对于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变和经济压力猛增的调适。媒体与政治互依互存的关系已经变得史无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单独一个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无法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无论对媒体还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础。”
(一)处理党际关系:相互竞争
英国工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变而永掌政权的,而是要通过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进行竞争而获得执政地位。大选是首先检验包括工党在内的执政党处理同在野党如保守党之间党际关系的重要关口和时机。处理得当,可以增加选民支持,多得选票;处理失当,失去其他政党的支持,可能丧失大选获胜的机会。英国虽然是典型的以惯例来规范政党参与选举的国家,但政党的活动包括五年一届的全国大选竞争,不是无所轿纤作为,而是渗透到政治运作的诸多环节。特别是大选年,政党间的竞争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过程中进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竞争。然而,既然是竞争,肯定有胜利者,有失败者。因而大选惊心动魄,充满悬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从1月份开始,在英国各地街头以及全国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党、保守党相互攻击的各种创意的广告牌,还有各党派在社区、大学举行的规模不等的宣传会议。在2005年4月竞选活动序幕拉开的第一周,英国的三大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更是迫不及待地发力较劲,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竞选纲领。工党为了鼓励更多的选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选举委员会煞费苦心,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竖起了两块三米多高的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5月5日投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励选民投工党的票。工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处理同保守党、自民党和其他小党党际关系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手法:一是为排挤竞争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竭力丑化和孤立对方。二是拉拢、分化、瓦解对手。三是与对手讨价还价。一旦发现对手的主张、见解对自己有利,则抛却政见分歧加以吸收。
(二)处理党政关系:党政合一
处理党政关系的执政方式,是一个执政党执掌政权、主导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方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英国惯例来看,无论哪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权力,掌握穗弊中央行政大权,猜帆族承担起内政外交的领导职责。这样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一党单独组阁,迅速组建政府并和政府打交道。执政党党团与党的领袖及首相三位一体,党政兼职,既有立法权又有行政权,还拥有党内实权。[1](P595) 英国工党自1997年执政以来,也按照上述惯例组建政府,控制内阁。就控制内阁而言,英国工党政府实行内阁制。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组成,是英国国家政策的制定机关,是整个国家政权的枢纽。工党要顺利执政,首先要控制内阁,内阁成员的人选全部来自工党。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政府由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的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等组成,所有这些都称国务员。而内阁只是国务员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大法官、枢密大臣等组成。内阁成员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议会立法的成员。首相既是党的领袖,也是内阁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英国政府体制中执政党、立法和行政相结合的体现者。这样,执政的工党既控制议会,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再加上首相作为工党的领袖控制着本党以及督导员控制着两院本党议员,一般情况下能保证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一致性。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荐并任命的,因而事实上首相也控制着司法权。这样,执政的工党就凭借拥有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权力的优势,制定并执行反映本党政治价值取向的对内对外重大政策。[2](P77) 实际上由一党统揽了立法、行政大权。[3](P56) 可见,工党采用的是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控制内阁、组织选举,参与社区活动,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争取选民、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等。
(三)处理党与民众关系:朝选民“一边倒”
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选民的支持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政党概莫能外。英国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从首相到各位大臣、从每位工党国会议员到每位工党地方议会议员,非常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传递亲民信号,千方百计处理好党民关系,极力树立民本形象,竭力减少执政阻力,优化执政环境,“选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选民就是执政的希望”的观念十分明显。例如,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大众福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制度进行强力改革,使其更有利于中下层选民。此外,在控制公共开支、削减财政赤字、还权于民等方面,工党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伦敦市进行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选民直接选举市长、下放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的权力等,这些共识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总之,工党政府刻意塑造一个与民休戚与共的形象,并且取得了经济连续稳定增长等政绩。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亲民形式实现的。一是通过设立网站树立亲民形象。工党总部网站栏目齐全,选举意愿强烈,开放性强。如可以在线注册加入工党、在线注册做常年选举志愿者、在线为工党大选捐款。网站面向社会开通首相和大臣电子邮箱,民众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任何问题,包括对工党的重大决策,直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和抨击。发给首相的邮件,回答结果会在网站上公布。工党还专门开通了工党学校管理者网站,目的在于加强工党与各地学校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许多工党议员除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卓有成效地搞好每个“周五服务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对外公布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电话等,全天候为选民服务。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树立亲民形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下,政治与选民间的疏离感却越来越强烈,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低,这一点在英国也不例外。为克服这一政治现象,进一步密切政府与选民的联系,工党政府非常重视现代化传媒对加强工党与党内外沟通所产生的“喉舌”、“桥梁”作用以及对推行政府决策的辅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党议员经常主动邀请媒体和积极接受媒体的邀请、亲自上网互动聊天;基层活跃分子广泛发动小组会、支部会,鼓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电视、广播访谈、网上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向工党的决策机构“全国政策论坛”建言献策。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英国社会民主制度下政治与民众之间的疏离感,密切了政府与选民的联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则树立亲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登上首相宝座,时年43岁),年轻活跃,很擅长与民众和媒体沟通,颇具亲和力,一度被英国民众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范。特别是布莱尔咧嘴露齿的笑容、生龙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党内党外、老老少少对他都颇有好感。尤其是布莱尔利用工作视察、电视采访、给报刊写亲笔信、网上做客等形式,加强与英国平民大众交流,在英国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处理党与媒体关系:自由与干预适度结合
英国现代化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信息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有“第四种权力”之称,因而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工党执政的重要课题。[4](P24) 工党执政之初,正是英国媒体处于急剧扩张的时期。到目前,英国的电视台已发展到拥有400多个频道的传媒帝国。其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BBC的全球电视新闻服务——BBC世界(BBC World)节目被传输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英国无线电广播中,BBC迄今保持着统治力量,收听率达到了人口的56%,其节目产出占所有广播节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过“世界服务”制作电视节目,而且也制作广播节目,目前BBC已经拥有全球1.2亿的听众。在期刊方面,如《私家侦探》(Private Eye)和《经济学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种期刊杂志在发行,现在仍然不断出现新杂志,期刊杂志正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如今,英国传媒在资本和有序的市场运作下,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传媒领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细分的市场、合理的定位、稳固的消费群和完善的组织形式下更是描绘出了一幅英国的传媒地图。总的来说,新闻产业在英国如同在其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产业部分。在英国。有80%的成人至少读一种全国性的报纸,而星期日报的阅读率是75%。在英国的某项调查中显示,作为信息获取的来源,电视和报纸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资源之前的位置;在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中,2/3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电视在所有媒体中,是对最大人群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媒介。[5] 因此,布莱尔当上工党领袖后,更加重视媒体对工党政府的正负面影响,重视媒体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结果,认为舆论监督是密切执政党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促进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约政府职权的重要“法宝”,“以更为专业化的方式使党与媒体有机地结合,以媒体为坐标设计党的竞选战略”,[6](P39) 同时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装,以此树立工党的形象。工党明确规定由首相新闻发言人协调内阁大臣和政府各部对外表态,并宣布禁止工党议员在媒体上攻击党的政策,违者给予严厉追究。执政的工党对于媒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新闻媒体享有比较充分的报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进行检查和干预,除非在危害国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时控制媒体。[7](P33) 纵观布莱尔及其工党执政的几年,处理“党媒关系”的执政方式主要有: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改进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当然,当舆论监督在事关政府形象或国家利益的时候,工党政府毫不手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尽管政府信息已经相当透明,尽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运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会向媒体施加相当的压力。各个领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种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见,英国舆论监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权力制衡的,而这种制衡的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兰和科林·雷斯所说:“现在已到了同时解释媒体和英国政治的时候……一切证明,英国国家执政党正在嬗变过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风格的机制有步骤地纳入原本倾向左翼的英国工党组织内部,想方设法架构出一种联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由默多克媒体帝国的迅速崛起彰显若揭,同时伴随着英国国家政治的迅速变化,伴随着国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莱尔等对于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变和经济压力猛增的调适。媒体与政治互依互存的关系已经变得史无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单独一个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无法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无论对媒体还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础。”
展开全部
英国两党政治的影响?英国是内阁制国家,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员席位,获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 (2)英国议会内阁制中两党制的特点: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补充:
英国是现代西方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同美国的两党制相比,英国的两党制更具有典型性,对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对前英属殖民地国家政党制度的影响更深远。
提起英国的两党制,必须首先明确的一宴猜点是:两党制在英国绝对不是某些政治家或政治组织的发明创造,也不是经过某一革命运动或政治事变而产生的;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英国议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政党在英国直到17世纪末才出现。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政党实际上是议会中的两派,当时忠于国王的集团被称为宫廷党,又名托利党;其对立面被称为乡党,又名辉格党。托利党代表议会中的保守势力,是保守党的先驱;辉格党是议会中的激进派,是自由党的前身。当时,两党仅仅是在议会中活动,还不能说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制。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一系列议会改革立法的实现,两大党的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1832年,托利党建立了“卡尔顿俱乐部”,次年改名为保守党。几乎与此同时,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并于1834年成立了“改革俱乐部”晌指型。1867年保守党又建立了“保守党中央选区协会全国联盟”,1877年自由党成立了“全国自由党联盟”。到这时,现代英国两党制的基本特征才具备。这些基本特征是:(1)在合法存在的诸多政党中,只有两个政党具备竞争议会中多数席位逗数的实力;(2)两大党在议会内外,中央和地方都有永久性的组织,这些组织与选民不断地互相影响着;(3)两大党都承认英国宪法并以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为活动目的;(4)反对党得到宪法的承认并成为国家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英国的两党制不是人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党制同英国的历史和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际环境来谈两党制必然陷入片面性。
补充:
英国是现代西方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同美国的两党制相比,英国的两党制更具有典型性,对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对前英属殖民地国家政党制度的影响更深远。
提起英国的两党制,必须首先明确的一宴猜点是:两党制在英国绝对不是某些政治家或政治组织的发明创造,也不是经过某一革命运动或政治事变而产生的;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英国议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政党在英国直到17世纪末才出现。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政党实际上是议会中的两派,当时忠于国王的集团被称为宫廷党,又名托利党;其对立面被称为乡党,又名辉格党。托利党代表议会中的保守势力,是保守党的先驱;辉格党是议会中的激进派,是自由党的前身。当时,两党仅仅是在议会中活动,还不能说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制。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一系列议会改革立法的实现,两大党的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1832年,托利党建立了“卡尔顿俱乐部”,次年改名为保守党。几乎与此同时,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并于1834年成立了“改革俱乐部”晌指型。1867年保守党又建立了“保守党中央选区协会全国联盟”,1877年自由党成立了“全国自由党联盟”。到这时,现代英国两党制的基本特征才具备。这些基本特征是:(1)在合法存在的诸多政党中,只有两个政党具备竞争议会中多数席位逗数的实力;(2)两大党在议会内外,中央和地方都有永久性的组织,这些组织与选民不断地互相影响着;(3)两大党都承认英国宪法并以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为活动目的;(4)反对党得到宪法的承认并成为国家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英国的两党制不是人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党制同英国的历史和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际环境来谈两党制必然陷入片面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 保证了英国的政治传统及相对的政治稳定性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扩大了光荣革命的胜利影响 保证英国百年长治久安 但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就好像一位政治评论家说:英国的两党政治就好像是两个情夫在争风吃醋讨好他们的情妇.... 就是这样 不论他们做的是什么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这个“情妇”
英国是现代议会进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 “英李磨数国自由的奠基石”,今天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它的原件现存四份,像国宝一样,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等处。游纤
约翰王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1264年,一些贵族在蒙特福特的领导下,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控制了朝政。次年,蒙特福特召集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创立了英国国会的雏型。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国会,除世俗和宗教贵族外,每郡骑士代表两人,每个大城市市民代表两人参加。这次国会史称“模范国会”。此后,国会经常召开,并逐步取得了财税权和立法权。从1341年起,国会开始分为上下两院。
1640年起,国会与王党展开了激烈斗争,最后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1689年,复辟王朝被推翻,新登基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史称“光荣革命”。从此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基本确立。几百年来英国的议会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代议制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各种形式的议会。
君主立宪
英国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现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立法权由议会掌握,行政权由议会多数派即执政党掌握。议会分上、下两院。下院又叫平民院,由600多人组成,握有通过法律、选举首相的权力。上院亦称贵族院,立法权很少,最多只能将下院通过的议案拖延一年生效而已,但上院却拥有最高司法权。操纵行政大权的机构是内阁,由首相主持。多年来,一直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
国旗国歌
英国国旗一般称Union Jack。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国军舰舰首都悬挂国旗,因而得名。Union Flag是英国国旗的正式名称,意为“联合旗帜”。它是深蓝底色的红白米字旗。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哪首底白色斜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旗也未再改变。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因为设计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合并了。
《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是英国的国歌,创作于18世纪。歌词分三段,每段的最后一句都是神佑女王。若遇国王当朝,就把歌词中的女王Queen全部改成国王King。
管理体制
英国四大地区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英格兰是英国的主体,没有单独的行政机构,由英国政府直接领导英格兰所属的46个郡,郡下分区。郡区划分是1974年确定的,目前正在酝酿改革。威尔士由英政府的威尔士事务部管理,原分8个郡37个区两个层次。1996年起改为22个行政单位,减少了一个层次。苏格兰由英政府的苏格兰事务部管理,原分大区和区两级机构,1996年起改为32个行政单位,减少层次以提高效率。北爱尔兰本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下分26个区。由于种族宗教冲突,1972年英政府解散了那里的政府和议会,实行直接统治。至今北爱尚未恢复地方自治
英国是现代议会进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 “英李磨数国自由的奠基石”,今天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它的原件现存四份,像国宝一样,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等处。游纤
约翰王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1264年,一些贵族在蒙特福特的领导下,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控制了朝政。次年,蒙特福特召集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创立了英国国会的雏型。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国会,除世俗和宗教贵族外,每郡骑士代表两人,每个大城市市民代表两人参加。这次国会史称“模范国会”。此后,国会经常召开,并逐步取得了财税权和立法权。从1341年起,国会开始分为上下两院。
1640年起,国会与王党展开了激烈斗争,最后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1689年,复辟王朝被推翻,新登基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史称“光荣革命”。从此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基本确立。几百年来英国的议会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代议制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各种形式的议会。
君主立宪
英国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现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立法权由议会掌握,行政权由议会多数派即执政党掌握。议会分上、下两院。下院又叫平民院,由600多人组成,握有通过法律、选举首相的权力。上院亦称贵族院,立法权很少,最多只能将下院通过的议案拖延一年生效而已,但上院却拥有最高司法权。操纵行政大权的机构是内阁,由首相主持。多年来,一直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
国旗国歌
英国国旗一般称Union Jack。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国军舰舰首都悬挂国旗,因而得名。Union Flag是英国国旗的正式名称,意为“联合旗帜”。它是深蓝底色的红白米字旗。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哪首底白色斜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旗也未再改变。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因为设计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合并了。
《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是英国的国歌,创作于18世纪。歌词分三段,每段的最后一句都是神佑女王。若遇国王当朝,就把歌词中的女王Queen全部改成国王King。
管理体制
英国四大地区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英格兰是英国的主体,没有单独的行政机构,由英国政府直接领导英格兰所属的46个郡,郡下分区。郡区划分是1974年确定的,目前正在酝酿改革。威尔士由英政府的威尔士事务部管理,原分8个郡37个区两个层次。1996年起改为22个行政单位,减少了一个层次。苏格兰由英政府的苏格兰事务部管理,原分大区和区两级机构,1996年起改为32个行政单位,减少层次以提高效率。北爱尔兰本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下分26个区。由于种族宗教冲突,1972年英政府解散了那里的政府和议会,实行直接统治。至今北爱尚未恢复地方自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两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实行两个主要政党交替垄断政权的制度。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议会中就形成了两个政治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郑扒两党交替执掌政权。后来形成一种制度,流行于英美等国。采用两党制的国家,通常由在议会中,特别是下议院中占有多数议席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一个政党作为执政党组织政府(内阁),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以国家的名义行使阶级统治权。在议员或总统的竞选中失败而不参加政府的另一政党,则作为反对党,监督政府的政策实施,牵制其行政活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有的还有其他政党,但势力很小,不能影响两党轮流执政。两党制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是相适应的,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
两党制最初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在议会中有两个政党: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后改称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地主阶级和封建简丛宏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后改称保守党)。两党交替执掌政权,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被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用。至今仍流行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通常是每隔几年进行一拦册次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或当选为总统的一个政党组织政府,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另一个政党成为反对党,不参加政府,只监督或牵制执政党的活动。两党制又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其特点是一般由在议会中特别是下议院中占有多数议席的政党作为执政党,它不仅掌握行政权力,而且掌握立法权力;
两党制最初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在议会中有两个政党: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后改称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地主阶级和封建简丛宏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后改称保守党)。两党交替执掌政权,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被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用。至今仍流行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通常是每隔几年进行一拦册次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或当选为总统的一个政党组织政府,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另一个政党成为反对党,不参加政府,只监督或牵制执政党的活动。两党制又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其特点是一般由在议会中特别是下议院中占有多数议席的政党作为执政党,它不仅掌握行政权力,而且掌握立法权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3
展开全部
这个... 保证银败裤了英国的政治传统及相对的政治稳定性 维护了资产枯桐阶级的利益扩大了光荣革命的胜利影响 保证英国百年长锋简治久安 但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就好像一位政治评论家说:英国的两党政治就好像是两个情夫在争风吃醋讨好他们的情妇.... 就是这样 不论他们做的是什么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这个“情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