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的来历?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20-07-29
展开全部

饸饹面源于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平凉,始于4700年前的广成子、与道家讲究的养生之道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隐居于崆峒山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

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黄帝时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首。《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神仙传》称广成子为轩辕时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的石室之中,黄帝久闻他的大名,前来拜访探寻治国养生之道。黄帝问道广成子:“您在研究世间万物之道方面已达到了顶峰,可否请您传授我这方面的真谛呢?”当时广成子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又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广成子宝剑一挥,砍粗桃树一棵,将树干中间最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随即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

面团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制成,远古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发明面条,仅仅将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团统称为“饼”。于是广成子制作的这碗荞麦“饼”就成为了最早的面条。

食惯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和精细谷物的黄帝,吃了此碗“汤饼”后顿觉腹中温暖、神清气爽。随即向广成子求教“道家养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由”,以及广成子何以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一千两百岁而形未衰”的秘诀等等。面对诚恳的黄帝,广成子直言不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荞麦五行属木,泾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经常食用,因此建议黄帝常食,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黄帝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对广成子的谏言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金仙陇中授荞以活络,姬得治身之道,仙师真乃帝之恩师!”再拜而退。

黄帝回宫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将所学之道总结归纳为一部医术——《内经》。并让御厨文革在宫中模仿广成子的方法经常制作荞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仓颉还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

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之后又流传到北方各地即现在的甘肃、陕西、内蒙、青海、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经过近五千年传承发展,饸饹面由当初的野生荞麦制作逐渐演变成今天使用小麦面或加以玉米面等其他杂粮制作,加入猪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红柿鸡蛋等口味更佳,辅料也变得更加丰富。

匿名用户
2020-07-29
展开全部

饸饹(读音hé le),也叫河漏,又叫huó luǒ,是将豌豆面、莜麦面、荞麦面或其他杂豆面和软,用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2...u@163.com

2022-06-27 · 贡献了超过490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9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饸饹历史悠久,是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传说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个或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饸饹源起河漏。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 康熙看到“河漏”,因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据魏志刚介绍,吕村魏记饸饹始于清雍正年间,传到其父亲魏焕林已是第七代传人了。传说乾隆的皇后来到安阳,地方官吏为了迎合皇室家族,将吕村魏记饸饹奉上。乾隆的皇后用过之后连连夸赞,魏记饸饹从此家喻户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你好CSG
2020-07-29 · TA获得超过159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461万
展开全部
饸饹面,中国北方包括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很常见一种的面食,由一架饸饹床压制而成的圆面条,又名河漏,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下令搜集全国各地的名吃特产,而河漏,也被收集上去,康熙帝觉得这个名字有趣,但是又觉得何露与当时治理河道,的政策相悖,所以改名为饸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zzzzz126
2020-07-29 · TA获得超过7.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万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3493万
展开全部
饸饹面源于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平凉,始于4700年前的广成子、与道zhi家讲究的养生之道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隐居于崆峒山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
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黄帝时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首。《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神仙传》称广成子为轩辕时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的石室之中,黄帝久闻他的大名,前来拜访探寻治国养生之道。黄帝问道广成子:“您在研究世间万物之道方面已达到了顶峰,可否请您传授我这方面的真谛呢?”当时广成子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又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广成子宝剑一挥,砍粗桃树一棵,将树干中间最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随即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
面团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制成,荞麦性甘味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烟酸和芦丁,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的作用。除此还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
远古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发明面条,仅仅将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团统称为“饼”。于是广成子制作的这碗荞麦“饼”就成为了华夏大地最早的面条。
食惯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和精细谷物的黄帝,吃了此碗“汤饼”后顿觉腹中温暖、神清气爽。随即向广成子求教“道家养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由”,以及广成子何以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一千两百岁而形未衰”的秘诀等等。面对诚恳的黄帝,广成子直言不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荞麦五行属木,泾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经常食用,因此建议黄帝常食,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黄帝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对广成子的谏言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金仙陇中授荞以活络,姬得治身之道,仙师真乃帝之恩师!”再拜而退。
黄帝回宫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将所学之道总结归纳为一部医术——《内经》。并让御厨文革在宫中模仿广成子的方法经常制作荞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仓颉还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相传黄帝于120岁时乘龙升天。广成子为十二金仙之首,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因此在陇东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了“金仙驾鹤游陇东,轩辕得道乘龙去”的典故。
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之后又流传到北方各地即现在的甘肃、陕西、内蒙、青海、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经过近五千年传承发展,饸饹面由当初的野生荞麦制作逐渐演变成今天使用小麦面或加以玉米面等其他杂粮制作,加入猪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红柿鸡蛋等口味更佳,辅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做佐料,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饸饹面为“舒脾健胃,养生至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