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主要还是地理环境绝对的。
而在阐述笔者的观点之前,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里所指的南方是长江以南地区,而非一些答主把整个范围扩大到了与塞北民族对立的南北分界线。
冷兵器时代,南方打北方成功的只有一次,那就是朱元璋的北伐,以汉地十八省作为统一的标志的话,朱元璋算是成功了。而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元末红巾起义后,元朝内部其实也走向了分裂。元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在末期走向分裂最快的朝代了,南方基本已经乱成一团,北方的朝廷之间还在不断内斗,打来打去,完全顾不上南方。
所以朱元璋可以在南京“缓称王、广积粮”,当老朱粮食攒够了后,先后解决了陈友谅,张士诚,拿下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后,仍然没有立即北伐,而是在等待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元朝廷之间如火如荼的大战。
其二、元朝在南方各地建立了很多的牧马场,虽然南方产出的马匹不如北方,但总归是能够建立一支相对规模的骑兵部队,同时也可以从西域地区买战马,彼时的蒙古贵族们四分五裂,还是有这样的机会的。
其三,蒙古的政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问题,对汉地的统治过于残暴,同时几乎没有汉人的社会上升渠道,从而在汉地的统治根基不牢靠,长期受压迫的汉人希望赶走蒙古人的心情迫切,朱元璋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旗号,自然在政治上已经完胜了统治基础不牢靠的蒙元政权。
说完朱元璋,再来说说历史上其他的一些南方政权。先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秋时,楚国很强,但整个春秋时期公认的第一霸主,并不是楚国,而是晋国,楚国称霸的时间没有晋国长,而面对中原诸侯,诸如齐、晋等大国,也讨不到什么便宜,长期跟晋国争霸,最终也没有讨到便宜。
及至战国,强大的楚国也开始走向末路,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的半途而废,已经完全适应不了新的战争形势,所以楚国的发展方向似乎已经从南向北,转变为从西向东,先后灭掉了吴、越两国。之后,却被秦国一路压着打,西边之地失去了大半,国都都被秦国攻破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算起来也是南方政权,但刘邦战胜项羽,并不是典型的以南攻北,西楚霸王项羽也是南方政权啊,他所控制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地区。虽然湖北是战略要地,但显然最终也没有遏制住刘邦的攻势。
刘邦的成功,在于其先攻克关中这个大粮仓,能够攻克的原因,既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谋,也有客观因素。首先项羽将关中三分,封了三个王,这三人之间矛盾重重,本身就导致了关中的不团结,无法抵御刘邦的奇袭,被逐个击破,其次就是,燕、齐之地的诸侯对项羽不满,早早起来造反,项羽不得不平叛,给刘邦夺取关中创造了绝佳机会。
所以纵观刘邦的崛起,并不能算是以南攻北的例子。
然后,自刘邦以后的政权,无论是三国、还是东晋、除了朱元璋就再也没有依托南方为大本营,收复天下的例子了。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笔者开篇说的地理因素。南方地形多崎岖山岭,交通条件不如北方,所以征调军队和补给相对北方要困难一些,在相同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北方可能已经把军队集结好,后勤工作安排好了的时候,南方的军队都还没集结呢。
同时,北方想要突破南方的防线,一般有两个战场,一个是湖北的荆襄战场,攻克襄阳之后,基本能沿江东下,转瞬攻克南方政权的政治经济中心,其他地区也就是传檄而定的结果,好一点抵抗一下,不过也打不过。
另外一个战场就是江淮战场,这个战场的争夺相对要激烈一下,北方想要突破也比较难,毕竟南方政权一般都知道“守江必守淮”,而且江淮地区的地理情况,不利于骑兵的展开。
所以往往以北攻南,选择的突破口都是荆襄战场。
南方想要打北方,突破口也在荆襄,因为拿下荆襄,就能威胁北方两大产量区,关中与河南。可相对于北方的地形地势,南方进军荆襄也相当艰难,大部分兵力会被牵制在江淮战场,如果集结大部分兵力的话,东南政治中心就会出大问题,兵力不够的话,出兵也讨不到什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