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郭嘉历程及简介
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十胜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推荐于2017-11-26
颖川阳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谋士集散地,各路诸侯营中的谋略家十有六七处于此地。躬逢其声,耳濡目染,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郭嘉,就已养成了对世俗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癖气。他只同两三知己来往,除却亲朋和慧眼识英的高人以外很少有人了解他。以至于三国演义第十回描写郭嘉的出场亮相几乎被荀彧忘却:
曹操正在大力求贤,荀彧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对荀彧说:我孤陋寡闻,不值得你推荐。你老乡郭嘉奉孝,是当今的贤人你推荐他才对。荀彧猛省,大呼:吾几忘却。
曹操与郭嘉相见,郭嘉一气呵成“十胜十败”。曹操听得热血沸腾,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从此,对其言听计从,这一年,郭嘉 29 岁。
曹操攻吕布,围城。久战不下人心思退。此时可能连曹操本人仍旧对三国第一勇士怀有深深的敬仰,再加上对旧恩陈宫的敬畏,未必相信就是这一次会真的根本解决了吕布。只有郭嘉和荀攸不以为然,吕布已经是锉了锐气的莽汉,陈宫有智慧但是反应迟钝,此时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郭嘉放水困了下坯,吕布一世枭雄告于段落。
被缚的吕奉先恬不知耻,一世英名晚节不保,可叹。这样的场面,郭嘉恐怕是没有兴致的。执一壶陈年的老酒,摇火红的朱雀扇早已逍遥去了。实际上,国家是最具诗人气质的三国谋士,就像愤青倪衡说的“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在这位老兄的嘴里算是最上等的评价了,哈。
这一次郭嘉仅有的直接参与临阵谋略的战例。而郭嘉的长处其实更在于对对手心里的分析判断,从而在宏观上把握战争时局,最大化地追求效率。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 一针见血,羽扇纶巾,百万雄兵灰飞烟灭。何等相似何其潇洒从容!
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两个小竖子同室操斗得火热,郭嘉已经优哉游哉转回许都去了。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赢的轻松顺利。
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如果身后为刘备偷袭,到时候大本营不保,大家四无葬身之地。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又响起郭嘉朗朗的笑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这一段话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会让刘备偷袭许昌。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此成语出自郭嘉原创),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
到这里我眼中所见的郭嘉,更是个不拘一格,懂得随机应变,思路大胆甚至诡异的天才谋士,这种对对手心理状态出神入化的判断这样的高风险作战计划,古今中外,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后有了诸葛亮比不得已的空城计,比之郭嘉战略优势下的“空国计”倒显得小气许多。
正史上说,郭嘉二十一岁就出世到袁绍帐中。当时自比周公的本初声势正旺,手下更是人才济济。袁绍厚待郭嘉奉为上宾。可郭嘉却对辛评、郭图两位同乡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对于这个毛头小伙的厥词,两个前辈想是不屑一顾的。后来辛,郭战败身死,不知对当初郭嘉的劝告又作何感想了。
之后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江东小霸王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许都。孙策骁勇的名头可是铛铛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人胆大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将来吴国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老爹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当时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与其说这是条大胆计谋,不如说它只是个推论。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不知道,郭嘉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如何可以洞穿枭雄的人格的?如何又断定勇士的生死的?我想说郭嘉是天才恐怕不为过吧。
天才的郭嘉不屑于遵守礼法,甚至有些放荡不羁。试想郭嘉这样的性格和大多数士大夫出身的同僚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主管纪检的陈群同志不止一次的汇报郭嘉多次检举郭嘉的作风问题,并且不知悔改。"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反之也可以理解为,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所以曹操总是夸奖陈群工作认真,却并不以为然,一句话这样的逸才不应以常理来约束,以谢众忿。
入侍曹操以后,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力排众议,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是算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不见的郭嘉的政治水平不高,曹操说: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能得到雄才大略的
孟德公的首肯,想来也是不易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真可谓心急如焚。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曹公大败于赤壁时还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话令手下一般文臣谋士汗颜。可见曹操对郭嘉也不是刘备摔阿斗于赵云那般惺惺。
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只有遗憾……
我们在看三国所展现出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卷时,决不应该忘记璀璨的光圈下那个神秘的青衫身影。失去他的存在,光芒将会减弱许多
悲夫!叹奉孝之英年早逝!!!恨奇才竟天不与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