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为何要选择出家为僧?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为何要选择出家为僧?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各种暗示,宝玉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出家”。
宝玉离经叛道的性格,一旦离开贾府的庇佑,很难在社会上立足。黛玉死后,宝玉娶了宝钗,木石前缘已尽,金玉良缘难续。经历这一系列的变故,宝玉选择了出家。
宝玉叛逆的性格,让他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西江月》中对宝玉的描述,虽有些戏谑,却从侧面写出宝玉的性格。他不走寻常路,不喜欢读仕途经济文章,但是尊重女性,对于众生平等有一种超前的认识。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西江月》中对宝玉的描述,虽有些戏谑,却从侧面写出宝玉的性格。他不走寻常路,不喜欢读仕途经济文章,但是尊重女性,对于众生平等有一种超前的认识。
宝玉觉得天下女儿都是可爱、可敬的,别人都都不理解他,贾母开玩笑说,难道上辈子是个丫环不成?就连宝玉的心腹茗烟,也不懂宝玉的心思,他还祈祷,希望宝玉下辈子化为女儿身。
宝钗时常劝宝玉读书,像寻常读书人一样,考取功名。宝玉不认同,我们来看,宝玉怎么说?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宝玉的叛逆,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但是他不过是一叶扁舟,放到社会的大河,无依无靠,没有经济来源,生存都成问题。他“毁僧谤道”,不喜读四书五经,鄙视“经济学问”,同情弱者,赞成“物不平则鸣”,这样的叛逆者,一旦离开贾府的庇佑,社会上哪里有立足之地呢?
宝玉早期的参禅,是他后期出家的伏笔根据曹雪芹的描述,宝玉很有佛缘。红楼无虚笔,所有的笔墨都有其出其不意的妙处。比如,宝钗过生日,贾母亲自出面操办,还请来戏班唱戏。宝钗很聪明,专捡老太太爱听的戏点。其中,有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唱腔好听、戏词也很好,宝玉非常喜欢。宝钗呢,便详细地讲解戏词。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我们来看,这段戏词,看似无心之笔,却很有深意。宝玉很喜欢其中的“赤条条来去无牵”,觉得戏词中对红尘了无牵挂、云游四方,是一种解脱,是令人向往的生活。
宝玉因为调节黛玉和湘云的误会,两边不讨好,心里很难过。失落的他想到戏词的话,突然有了灵感,写了一张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此时,宝玉对于佛家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看到宝玉写的话,宝钗大吃一惊,连说他悟了。赶紧撕了这偈语,她怕以宝玉的悟性,会真的出家。
宝玉曾经有两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其实也是曹雪芹给读者的暗示,暗示了宝玉的结局,兑现当初的诺言,出家为僧。
宝玉出家的选择,是他内心深处的觉醒。紫鹃试探宝玉的真心,谎称林妹妹要回苏州老家,信以为真的宝玉急火攻心,不省人事,吓坏了众人。后来,宝玉对紫娟说,从此以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你看,宝玉的心里,自始至终都只有黛玉一个人。根据曹雪芹的原意,宝玉和黛玉的支持者贾母病逝,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黛玉病死,正如葬花吟中所写,“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的死,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木石前盟,绛珠仙草还泪的前缘已了。
根据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安排,宝玉很不情愿地娶了宝钗。宝玉敬重宝钗,对她却无真感情。即便在婚后,也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接着,凤姐被休,在冬天扫雪的时候,捡到丢失的通灵宝玉。贾府生活日渐艰难,不得已,开始遣散丫环,袭人就是其中一个。临走前,袭人说,好歹留着麝月。因此,最后陪伴宝钗的丫环便是麝月。
紧接着,贾府遭遇更多的变故,贾府被抄家后,贾赦、贾政、宝玉、王熙凤等人,都被捕入狱,凤姐在雨中病逝。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到遥远的瓜州,成为青楼女子。多亏刘姥姥鼎力相救,巧姐才得以脱身,最后嫁给板儿,在乡村纺纱,曾经的公候小姐,过着清苦的农家生活。
为了救宝玉,妙玉南下,屈从于枯骨,才将宝玉和湘云解救出来。出狱后,此时的宝钗已经去世,宝玉和湘云,“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生活艰难。看破红尘的宝玉,再也没有留恋,决心与黑暗的世俗社会决裂,出家为僧。
宝玉随身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本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顽石。这其中蕴含深意,封建社会的天,宝玉也是无法再补了,封建社会的大厦将倾,宝玉选择离开,是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