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09-14
展开全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社会要前进,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古人云:"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很有道理的。
请以"怀疑与批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怀疑"就是提出疑问,"批判"则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的分析,从而加以否定。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一篇文章很难将它们完全包容在一起。因此,行文时最好侧重某一方面来写,使笔力集中,能酣畅尽意。"怀疑与批判"亦可当作一种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可通过工作体现出来。这一点往往是为同学们所思考的。至于用什么体载,同学应用自己最擅长的体裁。
例文一
学贵质疑
黄 菊
人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评点:写议论文要善于辩证说明,这样不仅思路清晰,更重要的还是容易说服人。本文即是一例,谈"学贵质疑"先强调"疑"的重要性,然后讲"疑"什么,如何"疑",最后还提一下"不疑"会如何。这样下来,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本文的不足是谈"如何疑"不够详细,没有指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例文二
上海人还缺什么
赵 赞
在不少外乡人看来,上海人似乎从来都是优越的和优秀的,而一声"阿拉是上海人"毫无疑问地充满了上海人的自豪与骄傲。
是啊,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方的曼哈顿。而上海人,理所当然地拥有了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曾有人满足地说:"上海人还缺啥?啥也不缺。"的确,衣食住行,上海人样样都跑在前头。吃,广式菜肴、四川火锅、上海小吃、美国风味……直吃得上海人天天翻花样恐怕也吃不过来;穿,紧跟国际潮流,穿出自己特色,复古风、现代派、海洋色系、休闲系列,在上海街头演绎动人风景;住,曾一度是上海人的老大难问题,可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矛盾迎刃而解;说到行,你瞧那南浦、杨浦两桥"双龙戏珠",地下铁龙呼啸而过,内环高架凌空而立,还有那国际航班天天直达……看起来上海人是不缺什么。可再转念一想,上海人,似乎还缺点儿什么--
上海人还缺了点儿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自身修养。上海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不低,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七不"宣传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可就在最最起码的"七不"一再强调下,景色怡人的人民广场每天仍有小山似的垃圾,街头的磁卡电话一个月坏了80%,拥挤的车厢内仍然会听到不堪入耳的叫骂声,这些都不免让人有些失望。一次与日本友人同行,见一群上海人围观斗殴,却无人上前劝阻,只顾"看白戏"、起哄,日本友人鄙视地说:"上海人?!"我欲辩解却又无言,心痛中更多的是无奈。上海人有时候还有些小家子气和莫名的自负,对于"乡巴子"不屑一顾甚至稍不顺意便出言不逊。"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于广博的胸怀和容纳百川的气度,上海人为何不能同样有一颗宽容的心?怎样成为令世人尊敬的繁华大都市的文明公民?上海人真该好好想一想。
上海人还缺了点儿能屈能伸、应百变、勇创新的精神。上海货曾以物美价廉享誉全国,可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被南方产品以及"海外兵团"打得落花流水之时,上海人怨天怨地,就是不找找自身原因,不想想如何改进,如何创新,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看来,上海货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而上海人也不该再以"天之骄子"自居,而应该做敢闯敢干、大有作为的时代弄潮儿。吃惯了大锅饭、捧着铁饭碗的上海人这几年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下岗"问题。市场体制,企业改革,多余人员下岗再就业,本是很普通的问题,可"铁饭碗"一下砸了,上海人脆弱得接受不了;哭的闹的有之,争吵耍赖有之。若说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待岗不肯屈就。我真的很欣赏那些做推销、搞清洁、做保姆、做钟点工的人们,他们中不乏工程师、经理、劳模,他们也是优越感强烈的上海人,可他们勇敢地跨出了一步,闯出一片天空,体现了上海人更高的品质。但这只是少数。我真希望上海人缺少的那股勇气、干劲、冲劲和能屈能伸的精神,能在经历改革后重新出现,那才是完整的上海人。
我也是上海人。我爱上海,更为身为上海人而自豪。我由衷地希望上海人弥补缺陷,体现更多的闪光点,创造更新的辉煌。让世人明白,上海人什么也不缺。他们,是最优秀的!
评点:这篇文章的优点是:首先,用设问句作题目,引起读者思考。题目同时也暗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其次,论述上海人有两大欠缺时,层层推进,颇有气势:一是上海人缺少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自身修养,二是上海人缺乏能屈能伸、应百变、勇创新的精神。论述时针对性强,论据确凿,不容置辩,让人信服上海人在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上存在着欠缺。此外,读完全文,让人感到行文若高山流水,语言洒脱,极有气势,充分表明作者有着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 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对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育对他们来说,作用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现在教育给他们留出来的路已经越来越窄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要把他们仅有的这一个能够公平竞争,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奶酪给抢走,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公的现象。这是粗暴的践踏了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报道:只要任何一项公权在被“关进笼子里”之前,都有可能制造出类似的“狸猫换太子”。2004年发生的湖南邵东考生王佳俊冒用同学罗彩霞身份上贵州师范大学案,性质十分恶劣。教育部获知此事后,立即要求有关单位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认真调查,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一经查明真相,对教育系统违纪违规单位和人员将严肃处理,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如果不是今年3月的一次偶然,罗彩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5年前的真相:2004年高考后,她没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命运由此发生转折,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王佳俊顺利毕业。而本应今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选中了我?”罗彩霞对记者说,难道就是因为我们家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王佳俊的爸爸王峥嵘是邵阳市隆回县公安局政委?
围绕这起轰动全国的“冒名上学案”,媒体不辞辛苦地捅着“黑幕”,也不遗余力地播种着“阳光”——“湖南公安厅介入公安局政委女儿顶替上大学事件”、“湖南省公安厅和邵阳市联合调查组在邵东展开调查”、“涉案班主任被‘双规’,王峥嵘夫妇已被警方控制,调查组:涉案人员均被控制”。而前一天刚有“公安部长批示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学事件”,接着又有这“教育部谈冒名上学案:严查违纪违规单位和人员”,显然,事件越来越透明,正义一方的博弈力量越来越强势,结果已在预料之中,罗彩霞的正义正在到来。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但真相却是在5年之后才姗姗来迟。尤为让人愤慨的是,谎言虽然已被戳穿,但正义却没有随着真相的大白而得以回归。冒名者已顺利毕业,而被冒名者不仅失去了一年的宝贵青春,还将面对一系列已知和未知的麻烦和困扰。接下来的路对罗彩霞而言,很可能不太好走。
我国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以来,招生秩序明显好转,违纪违规案件明显减少,此言不虚。高考招生“阳光工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高校对已录考生档案及电子报名表应该予以核查。面对一个从副校长到学院院长以及许多工作人员都公然进行群体性撒谎的学校,我本想本能地辩白说“并非每一所高校都是贵州师大”,但我知道它实质上与说“并非每一所高校都不是贵州师大”并无二致。罗彩霞的遭遇未尝不已事实胜于雄辩地表明:“阳光工程”里还有“高校蛀虫”。罗彩霞是否就是唯一的一个而且是最后一个被冒名顶替者呢?恐怕无人敢打包票。
由于两个家庭乃至两个阶层的对比悬殊。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是县公安局的政委,而罗彩霞的父亲则是一介平民。现实语境下,官大一级尚且“压死人”,更何况为官者与普通百姓之间?以手握特权的“政委大人”对“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平头百姓,这实在是意味着太多的可能。从操作难度上说,将自己的数学成绩只有19分的女儿“送”进大学校门,并且能在5年时间内安然无恙直到顺利毕业,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打通太多的关节,需要“摆平”层层的阻力,但王峥嵘凭借一己之力做到了。权力,在此显示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幅射性。
审视我们的“阳光工程”还有哪些未必阳光的死角,还有多少罗彩霞等待需要被体制救赎,总不能一直都依赖媒体曝光、公众质疑等外部监督吧?从层层剥开的权力腐败着实令人揪心不已。在我国,恃强凌弱的权力之手还能伸多长,它固然是一桩“教界丑闻”,但归根结底,更是一幕公共权力被何其疯狂地滥用的“权场现形记”。“我认识你,是你的荣幸!”:这是王峥嵘最初见于媒体的宣言。猖狂归猖狂,尔后他的这句话却被“幽默”地证明为实。我们很难想象一名镇长有如此大的能耐:在权钱通关炮制案件的同年,还荣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仆”并顺利晋升?
一次又一次被极致地发挥着。尽管我们都知道,县公安局政委并不是一个多大的官,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真实地反衬出权力所具有的“万能效应”,以及我们这个社会的公信力何以轻易地沦陷:罗彩霞没填报贵州师大为何王佳俊却被贵州师大录取?本来应该给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为何被截留?贵州师范大学又是怎样审查王佳俊入学资格的?问题所指向的,决非一个县公安局政委所能承受之重。必须问的是,在这场拙劣的骗局中,究竟有多少人在鞍前马后地为权力“服务”着?
如果不予以更牢固监管笼子的话,权力——纵使一丁点的权力逃窜出来,究竟能产生、带动裹挟多大的“邪恶能量”?这才真是一个要命的问题。须知,易被权力穿透的教育领域自是不绝“张彩霞”、“李彩霞”,恐怕我们的公民社会也将继续盛产“王帅”、“吴保全”等。好在罗彩霞事件核心人物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以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被刑事拘留,王佳俊、罗彩霞两人当年的高三班主任张文迪被邵东县纪委实施“双规”。
面对自身权益被蛮横侵占的事实,受害者罗彩霞首先想到的不是抗议和斥责,而是谨小慎微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幸,“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选中了我?”言语之中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倒霉”的心态。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罗彩霞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对她和她的家人而言,现在最无法接受的恐怕还不是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而是真相被揭露之后的惶恐和无措。“政委大人”的道歉“让人很不舒服,他是道歉的语言,而不是道歉的口吻”,“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家人受到伤害……爸爸吃饭的时候手都在哆嗦”……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公安局政委的能量有多大,权力的威力有多猛,可能永远出乎我们局外人的想像。
据《广州日报》报道,王佳俊在贵州师范大学的学位证、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已被注销,已经不会影响罗彩霞的毕业和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但银行方面表示,目前罗彩霞还是不能办理任何银行业务。罗彩霞在自己的博客里表示:“我很感恩,对这一切,虽然一路走来那么不容易。未来等待我的也是漫长之路,我会继续通过法律途径讨一个公道,等事情水落石出后,继续过自己的平静生活。经历这件事后,忽然感觉到自己好狭隘好渺小,忘了人的一生,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社会价值。”
从这件事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反思,高考成绩被冒用,严格的高考招生制度,为何任一个“假”字一路绿灯到底?罗彩霞的名字为什么会被冒用?严密设计的制度在权力面前为什么如此的脆弱?
罗彩霞的这种遭遇,她不仅是一个高考作弊的牺牲品,而且是完全对她命运的漠视和挑战,是对她命运的一种改变。如果王佳俊没有去银行开户,她们俩不是同时上的师范大学,这件事情,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我们所以程序都是有的,还非常严密,制度也是健全的,也非常规范,但是有一些人是有特权的,王爸爸其实已经被免职了,但被免职之后,他仍然能够参与到权钱交换的关系网里去,在这个背后还潜藏着多少内幕交易?到最后,他们的信仰变成了:“我很牛,我当官,就可以不遵守规则。规则是约束你们这些没有权力的”。贪婪的欲望有多大,权力之手就能伸多远。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一路前行,昭示着“一切皆有可能”的现实。所以,还罗彩霞一个公道,首先应从约束权力开始,还社会一个正义,首先从拯救公信力开始。
我们关注罗彩霞事件,主要考虑社会公平问题。高考这样的一个制度,之所以现在我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就是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但是现在又出了很多其他的一些附加条件,比如说华侨可以加分,有人就变成假华侨,体育特长生可以加分,很多人变成了二运动员,三好学生可以加分,很多人变成了三好学生。我们看到了罗彩霞的悲哀,也看到很多更悲哀的人,他们不知道上学的机会被谁取消掉了,被谁替代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过了。只有我们在制度上,在阳光透明这一点上,做得更好一些,制度设置更完善一些,尽量避免这样的悲哀再次发生。
这种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害者都是那些弱势群体,这种反思是很让人揪心的。因为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对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育对他们来说,作用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现在教育给他们留出来的路已经越来越窄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要把他们仅有的这一个能够公平竞争,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奶酪给抢走,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公的现象。这是粗暴的践踏了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知道高考的制度是比较公平的,但是如果说有权力的介入,通过改变身份信息,去冒用他人(名额),这样的一种做法,实际上是让大家感觉到,我们的脆弱的公平也难以去保障。这也会让我们对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的环境,产生强烈的质疑。而且也会对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也会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其所揭示的“暗箱操作”充分暴露出权力作假的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人类社会要前进,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古人云:"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很有道理的。
请以"怀疑与批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怀疑"就是提出疑问,"批判"则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的分析,从而加以否定。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一篇文章很难将它们完全包容在一起。因此,行文时最好侧重某一方面来写,使笔力集中,能酣畅尽意。"怀疑与批判"亦可当作一种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可通过工作体现出来。这一点往往是为同学们所思考的。至于用什么体载,同学应用自己最擅长的体裁。
例文一
学贵质疑
黄 菊
人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评点:写议论文要善于辩证说明,这样不仅思路清晰,更重要的还是容易说服人。本文即是一例,谈"学贵质疑"先强调"疑"的重要性,然后讲"疑"什么,如何"疑",最后还提一下"不疑"会如何。这样下来,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本文的不足是谈"如何疑"不够详细,没有指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例文二
上海人还缺什么
赵 赞
在不少外乡人看来,上海人似乎从来都是优越的和优秀的,而一声"阿拉是上海人"毫无疑问地充满了上海人的自豪与骄傲。
是啊,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方的曼哈顿。而上海人,理所当然地拥有了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曾有人满足地说:"上海人还缺啥?啥也不缺。"的确,衣食住行,上海人样样都跑在前头。吃,广式菜肴、四川火锅、上海小吃、美国风味……直吃得上海人天天翻花样恐怕也吃不过来;穿,紧跟国际潮流,穿出自己特色,复古风、现代派、海洋色系、休闲系列,在上海街头演绎动人风景;住,曾一度是上海人的老大难问题,可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矛盾迎刃而解;说到行,你瞧那南浦、杨浦两桥"双龙戏珠",地下铁龙呼啸而过,内环高架凌空而立,还有那国际航班天天直达……看起来上海人是不缺什么。可再转念一想,上海人,似乎还缺点儿什么--
上海人还缺了点儿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自身修养。上海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不低,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七不"宣传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可就在最最起码的"七不"一再强调下,景色怡人的人民广场每天仍有小山似的垃圾,街头的磁卡电话一个月坏了80%,拥挤的车厢内仍然会听到不堪入耳的叫骂声,这些都不免让人有些失望。一次与日本友人同行,见一群上海人围观斗殴,却无人上前劝阻,只顾"看白戏"、起哄,日本友人鄙视地说:"上海人?!"我欲辩解却又无言,心痛中更多的是无奈。上海人有时候还有些小家子气和莫名的自负,对于"乡巴子"不屑一顾甚至稍不顺意便出言不逊。"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于广博的胸怀和容纳百川的气度,上海人为何不能同样有一颗宽容的心?怎样成为令世人尊敬的繁华大都市的文明公民?上海人真该好好想一想。
上海人还缺了点儿能屈能伸、应百变、勇创新的精神。上海货曾以物美价廉享誉全国,可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被南方产品以及"海外兵团"打得落花流水之时,上海人怨天怨地,就是不找找自身原因,不想想如何改进,如何创新,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看来,上海货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而上海人也不该再以"天之骄子"自居,而应该做敢闯敢干、大有作为的时代弄潮儿。吃惯了大锅饭、捧着铁饭碗的上海人这几年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下岗"问题。市场体制,企业改革,多余人员下岗再就业,本是很普通的问题,可"铁饭碗"一下砸了,上海人脆弱得接受不了;哭的闹的有之,争吵耍赖有之。若说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待岗不肯屈就。我真的很欣赏那些做推销、搞清洁、做保姆、做钟点工的人们,他们中不乏工程师、经理、劳模,他们也是优越感强烈的上海人,可他们勇敢地跨出了一步,闯出一片天空,体现了上海人更高的品质。但这只是少数。我真希望上海人缺少的那股勇气、干劲、冲劲和能屈能伸的精神,能在经历改革后重新出现,那才是完整的上海人。
我也是上海人。我爱上海,更为身为上海人而自豪。我由衷地希望上海人弥补缺陷,体现更多的闪光点,创造更新的辉煌。让世人明白,上海人什么也不缺。他们,是最优秀的!
评点:这篇文章的优点是:首先,用设问句作题目,引起读者思考。题目同时也暗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其次,论述上海人有两大欠缺时,层层推进,颇有气势:一是上海人缺少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自身修养,二是上海人缺乏能屈能伸、应百变、勇创新的精神。论述时针对性强,论据确凿,不容置辩,让人信服上海人在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上存在着欠缺。此外,读完全文,让人感到行文若高山流水,语言洒脱,极有气势,充分表明作者有着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 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对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育对他们来说,作用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现在教育给他们留出来的路已经越来越窄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要把他们仅有的这一个能够公平竞争,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奶酪给抢走,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公的现象。这是粗暴的践踏了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报道:只要任何一项公权在被“关进笼子里”之前,都有可能制造出类似的“狸猫换太子”。2004年发生的湖南邵东考生王佳俊冒用同学罗彩霞身份上贵州师范大学案,性质十分恶劣。教育部获知此事后,立即要求有关单位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认真调查,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一经查明真相,对教育系统违纪违规单位和人员将严肃处理,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如果不是今年3月的一次偶然,罗彩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5年前的真相:2004年高考后,她没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命运由此发生转折,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王佳俊顺利毕业。而本应今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选中了我?”罗彩霞对记者说,难道就是因为我们家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王佳俊的爸爸王峥嵘是邵阳市隆回县公安局政委?
围绕这起轰动全国的“冒名上学案”,媒体不辞辛苦地捅着“黑幕”,也不遗余力地播种着“阳光”——“湖南公安厅介入公安局政委女儿顶替上大学事件”、“湖南省公安厅和邵阳市联合调查组在邵东展开调查”、“涉案班主任被‘双规’,王峥嵘夫妇已被警方控制,调查组:涉案人员均被控制”。而前一天刚有“公安部长批示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学事件”,接着又有这“教育部谈冒名上学案:严查违纪违规单位和人员”,显然,事件越来越透明,正义一方的博弈力量越来越强势,结果已在预料之中,罗彩霞的正义正在到来。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但真相却是在5年之后才姗姗来迟。尤为让人愤慨的是,谎言虽然已被戳穿,但正义却没有随着真相的大白而得以回归。冒名者已顺利毕业,而被冒名者不仅失去了一年的宝贵青春,还将面对一系列已知和未知的麻烦和困扰。接下来的路对罗彩霞而言,很可能不太好走。
我国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以来,招生秩序明显好转,违纪违规案件明显减少,此言不虚。高考招生“阳光工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高校对已录考生档案及电子报名表应该予以核查。面对一个从副校长到学院院长以及许多工作人员都公然进行群体性撒谎的学校,我本想本能地辩白说“并非每一所高校都是贵州师大”,但我知道它实质上与说“并非每一所高校都不是贵州师大”并无二致。罗彩霞的遭遇未尝不已事实胜于雄辩地表明:“阳光工程”里还有“高校蛀虫”。罗彩霞是否就是唯一的一个而且是最后一个被冒名顶替者呢?恐怕无人敢打包票。
由于两个家庭乃至两个阶层的对比悬殊。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是县公安局的政委,而罗彩霞的父亲则是一介平民。现实语境下,官大一级尚且“压死人”,更何况为官者与普通百姓之间?以手握特权的“政委大人”对“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平头百姓,这实在是意味着太多的可能。从操作难度上说,将自己的数学成绩只有19分的女儿“送”进大学校门,并且能在5年时间内安然无恙直到顺利毕业,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打通太多的关节,需要“摆平”层层的阻力,但王峥嵘凭借一己之力做到了。权力,在此显示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幅射性。
审视我们的“阳光工程”还有哪些未必阳光的死角,还有多少罗彩霞等待需要被体制救赎,总不能一直都依赖媒体曝光、公众质疑等外部监督吧?从层层剥开的权力腐败着实令人揪心不已。在我国,恃强凌弱的权力之手还能伸多长,它固然是一桩“教界丑闻”,但归根结底,更是一幕公共权力被何其疯狂地滥用的“权场现形记”。“我认识你,是你的荣幸!”:这是王峥嵘最初见于媒体的宣言。猖狂归猖狂,尔后他的这句话却被“幽默”地证明为实。我们很难想象一名镇长有如此大的能耐:在权钱通关炮制案件的同年,还荣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仆”并顺利晋升?
一次又一次被极致地发挥着。尽管我们都知道,县公安局政委并不是一个多大的官,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真实地反衬出权力所具有的“万能效应”,以及我们这个社会的公信力何以轻易地沦陷:罗彩霞没填报贵州师大为何王佳俊却被贵州师大录取?本来应该给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为何被截留?贵州师范大学又是怎样审查王佳俊入学资格的?问题所指向的,决非一个县公安局政委所能承受之重。必须问的是,在这场拙劣的骗局中,究竟有多少人在鞍前马后地为权力“服务”着?
如果不予以更牢固监管笼子的话,权力——纵使一丁点的权力逃窜出来,究竟能产生、带动裹挟多大的“邪恶能量”?这才真是一个要命的问题。须知,易被权力穿透的教育领域自是不绝“张彩霞”、“李彩霞”,恐怕我们的公民社会也将继续盛产“王帅”、“吴保全”等。好在罗彩霞事件核心人物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以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被刑事拘留,王佳俊、罗彩霞两人当年的高三班主任张文迪被邵东县纪委实施“双规”。
面对自身权益被蛮横侵占的事实,受害者罗彩霞首先想到的不是抗议和斥责,而是谨小慎微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幸,“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选中了我?”言语之中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倒霉”的心态。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罗彩霞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对她和她的家人而言,现在最无法接受的恐怕还不是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而是真相被揭露之后的惶恐和无措。“政委大人”的道歉“让人很不舒服,他是道歉的语言,而不是道歉的口吻”,“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家人受到伤害……爸爸吃饭的时候手都在哆嗦”……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公安局政委的能量有多大,权力的威力有多猛,可能永远出乎我们局外人的想像。
据《广州日报》报道,王佳俊在贵州师范大学的学位证、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已被注销,已经不会影响罗彩霞的毕业和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但银行方面表示,目前罗彩霞还是不能办理任何银行业务。罗彩霞在自己的博客里表示:“我很感恩,对这一切,虽然一路走来那么不容易。未来等待我的也是漫长之路,我会继续通过法律途径讨一个公道,等事情水落石出后,继续过自己的平静生活。经历这件事后,忽然感觉到自己好狭隘好渺小,忘了人的一生,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社会价值。”
从这件事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反思,高考成绩被冒用,严格的高考招生制度,为何任一个“假”字一路绿灯到底?罗彩霞的名字为什么会被冒用?严密设计的制度在权力面前为什么如此的脆弱?
罗彩霞的这种遭遇,她不仅是一个高考作弊的牺牲品,而且是完全对她命运的漠视和挑战,是对她命运的一种改变。如果王佳俊没有去银行开户,她们俩不是同时上的师范大学,这件事情,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我们所以程序都是有的,还非常严密,制度也是健全的,也非常规范,但是有一些人是有特权的,王爸爸其实已经被免职了,但被免职之后,他仍然能够参与到权钱交换的关系网里去,在这个背后还潜藏着多少内幕交易?到最后,他们的信仰变成了:“我很牛,我当官,就可以不遵守规则。规则是约束你们这些没有权力的”。贪婪的欲望有多大,权力之手就能伸多远。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一路前行,昭示着“一切皆有可能”的现实。所以,还罗彩霞一个公道,首先应从约束权力开始,还社会一个正义,首先从拯救公信力开始。
我们关注罗彩霞事件,主要考虑社会公平问题。高考这样的一个制度,之所以现在我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就是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但是现在又出了很多其他的一些附加条件,比如说华侨可以加分,有人就变成假华侨,体育特长生可以加分,很多人变成了二运动员,三好学生可以加分,很多人变成了三好学生。我们看到了罗彩霞的悲哀,也看到很多更悲哀的人,他们不知道上学的机会被谁取消掉了,被谁替代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过了。只有我们在制度上,在阳光透明这一点上,做得更好一些,制度设置更完善一些,尽量避免这样的悲哀再次发生。
这种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害者都是那些弱势群体,这种反思是很让人揪心的。因为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对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育对他们来说,作用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现在教育给他们留出来的路已经越来越窄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要把他们仅有的这一个能够公平竞争,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奶酪给抢走,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公的现象。这是粗暴的践踏了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知道高考的制度是比较公平的,但是如果说有权力的介入,通过改变身份信息,去冒用他人(名额),这样的一种做法,实际上是让大家感觉到,我们的脆弱的公平也难以去保障。这也会让我们对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的环境,产生强烈的质疑。而且也会对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也会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其所揭示的“暗箱操作”充分暴露出权力作假的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2013-09-14
展开全部
学贵质疑人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评点:写议论文要善于辩证说明,这样不仅思路清晰,更重要的还是容易说服人。本文即是一例,谈“学贵质疑”先强调“疑”的重要性,然后讲“疑”什么,如何“疑”,最后还提一下“不疑”会如何。这样下来,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本文的不足是谈“如何疑”不够详细,没有指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