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季人是指持一己之见的人。来源于孔子的一个故事,故事如下:
孔圣人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小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小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个。”小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小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小弟子说道:“确实是三个季节,你输了。”
小弟子一脸吃惊的表情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只好乖乖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这才满意地走了。
小弟子不甘心,终于问了孔子道:“老师,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三个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的亏吧。”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扩展资料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推荐于2017-12-15
三季人是持一己之见的人 你和秋后的蚂蚱能谈冬天么? 人有四季,蚂蚱有么?
2L似乎更有道理。
这是一个故事,说当年一个穿这一身绿衣服的人和孔子的弟子争论,到底一年有几季,绿衣人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说有四季,他们约 定,谁错了,就磕3个头。 结果孔子对他们说,一年有3季,孔子的弟子不得不向绿衣人磕三个头,绿衣人很得意地走了。事后孔子的弟自问孔子,为什么一年有3季,明明是4季吗。孔子 说:“你没见到那个人一身绿衣服吗? 他就是个蚱蜢,生于春季,死于秋季,就没见过冬季,你跟这种三季人争什么,就算争到天黑也没完,还不如给他磕三个头,反正他也活不过秋天。”
是中午的百家讲坛吧 我也看了 我蛮喜欢看的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忽然走过来一个浑身绿装的人,他便好奇的看去,只见那人冲着自己就过来了,刚一靠近就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他回答道:是呀,你有什么事?那人接着说: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弟子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那人,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很不理解的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于是两个人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争来争去,也没争出个什么结果,于是那人提出:不然我们打个赌吧。 孔子的弟子说,赌就赌,那你说赌什么? 那人说:假如确定一年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假如确定一年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你看怎么样? 孔子弟子,犹豫也没犹豫,就答应他了。 于是二人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论去了。 见到了孔子,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来,那人非常诚恳的和孔子说:就是这么个事,您是老师,您给凭个理,到底一年有四个季节还是三个季节?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马上就开始跟孔子弟子理论:我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吧,让你不信,现在好了,赶紧给我磕三个响头吧。 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师,无奈的给那人磕了三个响头…… 见孔子弟子磕完头,那人也就开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见那人走了,便回身问师傅,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老师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了笑,对其弟子讲: 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 孔子弟子顿时有所悟!
孔圣人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小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又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小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个。”小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小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小弟子说道:“确实是三个季节,你输了。” 小弟子一脸吃惊的表情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只好乖乖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这才满意地走了。 小弟子不甘心,终于问了孔子道:“老师,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三个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的亏吧。”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呵呵一笑,原来孔子也曾教过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不过细细一想这个故事且不论它的真假,能流传至今,也必定有一定的道理吧。 就说那个小弟子,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个理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还不如就如同老师孔子一样,退一步,“吃个亏”,让他走吧,继续纠缠于这种无聊的问题只会徒增烦恼,还显得你的水平也低到一定程度了呢,这时候,吃亏就是真正的有福了。 所以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这句有些贬义的话有时候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讲什么话都要对“对的”人讲,如果见到有人蛮不讲理、甚至胡搅蛮缠,那就说明你没有选到“对的”人而已了。这时候不妨学学大师孔子,一笑了之吧。
孔圣人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小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又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小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个。”小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小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小弟子说道:“确实是三个季节,你输了。” 小弟子一脸吃惊的表情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只好乖乖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这才满意地走了。 小弟子不甘心,终于问了孔子道:“老师,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三个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的亏吧。”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呵呵一笑,原来孔子也曾教过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不过细细一想这个故事且不论它的真假,能流传至今,也必定有一定的道理吧。 就说那个小弟子,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个理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还不如就如同老师孔子一样,退一步,“吃个亏”,让他走吧,继续纠缠于这种无聊的问题只会徒增烦恼,还显得你的水平也低到一定程度了呢,这时候,吃亏就是真正的有福了。 所以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这句有些贬义的话有时候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讲什么话都要对“对的”人讲,如果见到有人蛮不讲理、甚至胡搅蛮缠,那就说明你没有选到“对的”人而已了。这时候不妨学学大师孔子,一笑了之吧。 孔子的智慧还真的是无所不在啊。 《庄子》:夏虫不可语冰
2013-09-13
2013-09-13
一年只有三季有错吗?听完三季人的故事,听懂了你定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