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到底应由谁来负责?
在三国鼎立时,蜀国甚是强大,武有关,张,赵,马,黄,王,廖,魏等高手如云;文有亮,统,良,谡等.奇才倍出。此时,高手一个又一个的诚心加入等可好景不长,刘备过世了,把军中的...
在三国鼎立时,蜀国甚是强大,武有关,张,赵,马,黄,王,廖,魏等高手如云;文有亮,统,良,谡等.奇才倍出。此时,高手一个又一个的诚心加入等可好景不长,刘备过世了,把军中的一切交给了孔明,(相信您第一次听到这时,一定会认为孔明会引领蜀军飞黄腾达,因为前面的故事中足以说明诸葛亮是个“神才”)可之后,孔明屡战屡败,蜀军从此走下了下坡路,中途又收下了姜维,不久诸葛亮便死于五丈原之内,死前又把重任交给了姜维,可还没等姜维立下什么大功,蜀主刘禅就归服于魏军,至使姜维自杀,蜀国从此彻底灭亡。蜀国的遭遇使后人惋惜,可导致蜀国的灭亡的“真凶”是谁?是刘备,是刘禅,或是诸葛亮,或是姜维?还是?
展开
2013-09-13
展开全部
黄皓
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取蜀之役,以前曾转贴过这方面文章。问题主要出在黄皓与后主身上,姜维没有什么过失,反而在极大程度上补救了蜀的危亡。
景耀五年,姜维伐魏失利,回来以后,因为和黄皓有矛盾,不敢住在成都,乃避祸沓中。六年,姜维听说了魏国有取蜀的动向,就急忙上书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对未来的战事做出了积极防御的部署。但这个计划被迷信鬼巫的黄皓压下,说魏军不会来,后主听了黄皓的,不让群臣知道此事。--这就失去了先机。
战争开始以后,蜀军就陷于被动,打了几个败仗。汉中被魏军占领。这时姜维带兵退保剑阁,抵挡钟会的进攻。其间还和诸葛绪有过较量,诸葛绪上了姜维的当,让姜维成功地完成了军事调度和转移,诸葛绪自己部队随后便被钟会夺了,自己槛车而还,倒了大霉。
姜维扼守剑阁,挡住了钟会的进路,战争于此出现了转机。钟会此时写信拉拢姜维,是没有办法的事:“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姜维不给他回信,也很自然。一方面没有必要和敌人互通声气,另一方面此时姜维占着有利位置,不用怕钟会什么。
此时的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粮草缺乏,军无斗志。已经开始讨论是相持还是撤退的问题了。姜维的成功也就在眼前。
但邓艾的另一支部队偷过阴平成功,直抵成都,一下子扭转了战争局势。本来,邓艾的偷袭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偏师深入,没有后援,一拖就垮。蜀军只要坚守成都,支持上一阵子,邓艾就完了。
但景耀六年的蜀国,朝政已经腐败不堪,后主糊涂,黄皓专权,贤人去位,百姓离心,私毫没有斗志。是一个精神已经完全垮掉的可亡之国,实在没有存活下去的必要,连谯周这样的大学者都倡议投降,其它人讨论的也都是逃和降的问题。后主于是立即投降,并下命令让姜维也投降。
钟会邓艾等和来灭蜀之役,从正面说是“摧枯拉朽”,打得是病猫死虎,砍得是枯树衰草,从反面说则是“胜之不武”。只有邓艾率奇兵深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一件高明而光彩的事情。
三国中,曹操取荆州,刘备取成都,和后来的邓艾取蜀,都是这种情况。被消灭的一方,物质上的实力还很大,但精神上垮了,就支持不住了。
姜维的功过,《三国志》中就有很大的争论,很有意思: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於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
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取蜀之役,以前曾转贴过这方面文章。问题主要出在黄皓与后主身上,姜维没有什么过失,反而在极大程度上补救了蜀的危亡。
景耀五年,姜维伐魏失利,回来以后,因为和黄皓有矛盾,不敢住在成都,乃避祸沓中。六年,姜维听说了魏国有取蜀的动向,就急忙上书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对未来的战事做出了积极防御的部署。但这个计划被迷信鬼巫的黄皓压下,说魏军不会来,后主听了黄皓的,不让群臣知道此事。--这就失去了先机。
战争开始以后,蜀军就陷于被动,打了几个败仗。汉中被魏军占领。这时姜维带兵退保剑阁,抵挡钟会的进攻。其间还和诸葛绪有过较量,诸葛绪上了姜维的当,让姜维成功地完成了军事调度和转移,诸葛绪自己部队随后便被钟会夺了,自己槛车而还,倒了大霉。
姜维扼守剑阁,挡住了钟会的进路,战争于此出现了转机。钟会此时写信拉拢姜维,是没有办法的事:“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姜维不给他回信,也很自然。一方面没有必要和敌人互通声气,另一方面此时姜维占着有利位置,不用怕钟会什么。
此时的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粮草缺乏,军无斗志。已经开始讨论是相持还是撤退的问题了。姜维的成功也就在眼前。
但邓艾的另一支部队偷过阴平成功,直抵成都,一下子扭转了战争局势。本来,邓艾的偷袭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偏师深入,没有后援,一拖就垮。蜀军只要坚守成都,支持上一阵子,邓艾就完了。
但景耀六年的蜀国,朝政已经腐败不堪,后主糊涂,黄皓专权,贤人去位,百姓离心,私毫没有斗志。是一个精神已经完全垮掉的可亡之国,实在没有存活下去的必要,连谯周这样的大学者都倡议投降,其它人讨论的也都是逃和降的问题。后主于是立即投降,并下命令让姜维也投降。
钟会邓艾等和来灭蜀之役,从正面说是“摧枯拉朽”,打得是病猫死虎,砍得是枯树衰草,从反面说则是“胜之不武”。只有邓艾率奇兵深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一件高明而光彩的事情。
三国中,曹操取荆州,刘备取成都,和后来的邓艾取蜀,都是这种情况。被消灭的一方,物质上的实力还很大,但精神上垮了,就支持不住了。
姜维的功过,《三国志》中就有很大的争论,很有意思: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於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
2013-09-13
展开全部
刘备,生了个窝囊的废物,还什么乐不思蜀呢?我真后悔赵云还独挑80万大军.刘禅,垃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3
展开全部
刘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3
展开全部
扶不起的阿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