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后的第1位女状元,作文只扣一分,现状如何?
“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能淘汰上万人。”
高考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步。而在1977年,高考更是翻身的不二机会,无数考生奔赴考场,刘学红就是其中一位。
正文
1977年12月25日,当广播站中播报:到今天为止,全国高考正式结束。这场浩大的冬季高考,就这样拉下帷幕。但对于参与高考的学子们来说,这却只是一个开始。
作为高考一员的刘学红,随着高考学子进进出出,这个看起来特别自信的女孩子,正是当年北京市第一个文科状元。
和这一年的高考学子比起来,刘学红是幸运的。在来插队的两年前,刘学红刚从高中学校毕业。一毕业就来到密云县插队。两年来,刘学红在插秧、种树的劳动生活中度过,但是这并没有让刘学红放弃上大学的梦。
来队里的第一年,76级工农兵学员有一个去上大学的机会。但毫无意外,这个名额给了村里会计的女儿。这让刘学红十分羡慕,又心有不甘。
这是上大学的唯一机会,凭什么别人能上大学,而自己不能。但在那个特殊时代,想要上大学,必须得有插队两年以上的经历。更何况,上大学的机会还被把持着,这让刘学红望不到头。
但就在第二年,教育部新制定的高校招生工作意见获得通过,举国沸腾。当听到广播站的播报,刘学红依旧不敢相信。大量学子参加高考,就黑龙江省,就有足足200万考生报考,这个数字是恐怖的,但是没有人放弃。
田间、灶台,但凡能利用起来的时间,大家不愿意浪费一丝。和大多数学子一样,刘学红报了名。但是阔别学堂两年的她,抱着满本公式的她,学得十分吃力,这让她萌生了报考文科的想法。
学文,那做什么呢?这让刘学红陷入了迷茫,夹杂着复习的压力,刘学红最终选定了新闻学。接下来就是备考,距离高考只有两个月时间,多数人都抱着“这么努力,能考上吗”的自我怀疑,刘学红也不确定能不能考上,但是她不愿意一辈子就在这里待下去。
来这里插队的两年里,刘学红被工分折磨得够呛。不管是做什么,都需要工分。而那时候一心想去大城市的她,根本不愿意局限于农村,高考成了唯一的出路。
从备考开始,刘学红就是全力以赴的姿态。因为是十多年来第一次高考,备考资料十分稀少。当听说别人家有十多年前的试卷时,考生们都会上门拜访,一起学习。
在考试前的几天,刘学红甚至被反锁在房屋,原因就是母亲不愿意刘学红受到外界干扰,想让她一心学习。随着考试时间临近,刘学红整装待发,即将奔赴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高考结束,这场冬季里的战斗,告一段落。刘学红走出考场,依旧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在她看来,这些题比较简单,应该会考一个好的分数。事实也是这样,但是刘学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语文成绩。
因为当年的高考成绩并没有披露,所以对于学科的具体成绩,每个人都知道个大概。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刘学红。因为高考作文,刘学红的语文成绩很快被告知—99分。距离满分只差一分,这一分也是因为作文。
最终刘学红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之后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在报社工作多年后,成为了青年在线的总经理。用刘学红的话说,要感谢高考,假如不是高考,自己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会成为普通的工人,或者做着零零散散的工作。
小结
那个时代的多数人,由内心而言,对高考是充满感激的。正是因为高考,才让我们多了更多选择的机会。